美國流行音樂在德國
柏林的盟軍博物館正在舉辦的一個展覽,展示戰後美國士兵對德國青年和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
新的偶像
二戰後,對前途迷惘的德國年輕人很快在「美國熱」中找到了自己追求的東西。裝束隨意、喝著可口可樂、嚼著口香糖的美國大兵成了「美國生活方式」的化身,對許多德國人來說,他們代表了自由、個性的解放和新生活。駐德美軍廣播電台AFN播放的音樂吸引了很多德國青年。
最初的近距離接觸
在柏林的Resi舞廳裡,沒有佔領軍和戰敗者,只有德國姑娘和風度翩翩的美國小夥。在戰後的日子裡,人們對娛樂活動如飢似渴。Resi舞廳在20年代就是柏林人趨之若鶩的地方,1951年重新開放後更成為美國軍人最新歡光顧的娛樂場所。人們可以通過餐桌之間的內線電話相互結識。
小市民階層的叛逆
喧鬧、狂野的搖滾樂(Rock'n Roll)成了拘謹、沉悶的戰後德國社會中十幾歲的青少年對父輩的小市民道德價值觀進行反抗的方式。當貓王普萊斯利1958年10月到1960年3月間在德國黑森州的弗裡德堡(Friedberg)服兵役時,受到德國歌迷們的熱情追捧。
60年代的明星主持人
在戰後德國的一片廢墟中,美軍電台AFN讓年輕一代認識了一種全新的風格。主持人不是僵硬地說教,而是輕鬆而風趣地娓娓道來,例如主持"Frolic at five"的胡達克(George Hudak)。1960年,無數粉絲湧向柏林維騰堡廣場,只為親眼見識這位明星主持人的風采。
搖滾大兵
在McNair Barracks美軍兵營俱樂部,士兵們可以借雙旱冰鞋,在舞場上飛馳。1950年,這個美軍俱樂部的「冰鞋迪斯可」極受青睞。舞場裡播放的唱片有納京高(Nat King Cole)和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的歌曲。
「浴缸」裡的舞蹈
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大兵是傳播美國流行文化的使者。五、六十年代的美軍俱樂部,是美國人和德國人社交的場所。「浴缸」(Badewanne)是當時柏林最出名的爵士樂俱樂部之一。貝西伯爵(Count Basie)、 埃拉‧菲茨傑拉德(Ella Fitzgerald)和愛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等知名歌星、樂隊都曾在這裡演出。
剔著「和尚頭」的朋克
「僧侶」樂隊的幾位主創人曾在法蘭克福附近的蓋恩豪森(Gelnhausen)一個軍營中服役,服役結束後,他們留在了德國。他們用禿頂、僧袍和頸上的一條繩索把自己打造成「反披頭士」的形象,被視為朋克的開路先鋒。
下級軍官俱樂部
1960年代末期,女生們的裙子變短了,音樂中的打擊元素增加。人們還是喜歡到美軍的下級軍官俱樂部(NCO)跳舞。1945年後,德國許多有美國駐軍的城市都出現了這樣的俱樂部。這裡只收美元。從比爾‧哈利(Bill Haley)到貓王,許多到德國演出的美國音樂人都曾到美軍俱樂部獻藝。
提供免費軟飲料
在美軍俱樂部裡,人們不光只跳舞,也會開懷痛飲。為了鼓勵盡情歡樂的年輕人遠離酒精,柏林的Fiddler酒吧甚至提供免費的軟飲料,小團體中的駕車人會得到一個可以別在衣服上的釘扣,以為標識。這個做法是否真的起到了作用呢?
迪斯可席捲軍營
上世紀70年代掀起的迪斯可熱潮同時感染了美國士兵和德國年輕人。閃光衣料和長發開始流行。「海灣城市搖滾客」(Bay City Rollers)、洛德‧斯圖爾特(Rod Stewart)、「現狀」(Status Quo)樂隊與阿巴合唱組(ABBA)、德國的烏多‧尤根斯(Udo Jürgens)都是排行榜上的熱門組合。這些在美軍俱樂部都可以聽到。
有魔力的地方
「星光俱樂部」、「友誼休閒吧」、「鱷魚俱樂部」-這些有著動聽名字的美軍俱樂部都曾是吸引年輕人的磁石。其中許多早已關門,裡面的用品設施也都變賣一空。在美軍娛樂圈的影響下,德國的本土流行樂悄然崛起,無論是70年代的迪斯可、80年代的HipHop還是電子音樂,一切都始於美國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