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從司馬南到胡錫進——危險的醜態
2022年8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新新聞」發表文章《司馬南出包,但愛國依然是門好生意》,作者顧爾德指出,中國透過網路極左意識型態的影片節目,塑造了幾位極具煽動性的輿論導師,用中國術語來說是網路世界的「愛國大V」。這些愛國名嘴藉倡議反美思想、消費台灣、批判中國資本家,為自己帶來豐厚收入。這些影片傳播已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愛國」也成了一門好生意。只不過最近「反美鬥士」司馬南被爆在美國買房、據傳想出逃不成,如今被官方禁止在網路上發言。司馬南事件曝露了這些中國愛國大V的醜態。
作者說,司馬南出了事,如今他微博上的影片已不能被觀看了。即使中國左派過去多是習近平政敵薄煕來的支持者,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需要這些愛國大V們幫忙鼓動風潮、激發小粉紅的熱情。司馬南被禁聲,還會有下一個司馬南,只是這個充滿金錢誘惑的愛國產業,大概也很難避免下個愛國大V也步上「反美是工作,去美國是生活」的老路子。
從歷史災難看胡錫進及其同黨的危險
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胡錫進」的前輩們 ——大眾政治時代的反動新聞人》,作者鄭非認為,胡錫進及其同輩的言論在中國的輿論場上一再回響。在許多中國自由主義者的眼中,他們是被鄙薄的對象,是政府的「夜壺」和政壇邊緣的「舔狗」小人物。這種鄙薄,恐怕是小看了他們的危險性。胡錫進式的人物其實常常出現在世界歷史舞台上。
文章回顧了沙俄時代的民族主義鼓吹者卡特科夫(Mikhail Katkov)、義大利法西斯的發明者墨索裡尼(Benito Mussolini)和盧安達種族滅絕的鼓動者恩格澤(Hassan Ngeze)操縱輿論的歷史,認為和當下中國的民族主義話語一起,共同構成了近現代歷史上一再回響的某個母題。
文章說,專制政府官方意識形態已經破產,官樣文章讀之生厭。於是他們希望找到某種「白手套」,以非官方的角色來說出官方想說的話。而後者往往通過表達負面情緒脫穎而出。他們披著受害者的外衣,帶著讀者/聽眾重溫外國/異己勢力對「真正人民」的羞辱。他們利用怨恨與恐懼,呼籲重建道德秩序、收復領土、安全、報復、種族優先地位或者獲得男性權威。在此同時,將自己打扮成「人民」的代言人。他們越庸俗、惡毒、搞笑,就越有影響力。他們擁抱災難,擁抱極端事件。平靜的世界對他們是毒藥。知道如何利用/解釋災難,一直都是這些人的必備技能。
作者指出,他們幾乎一開始都是邊緣人物,或許還有犯罪記錄,面目類似小丑。有些旁觀者就認為他們僅僅只是風口上的人物,很容易就能戳穿。其實,他們很危險,非常危險。這些人既然在官方或精英的默許中有了自己的輿論基地,能夠獲得一大批人的認同,那麼他們就具備了大眾政治所賦予他們的政治動能,而這些政治動能是政府和精英所無法掌握的野火。
中俄貿易順差:經濟疲軟的跡象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從中俄兩國的貿易順差看獨裁統治的麻煩》,作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認為,中國和俄羅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國目前都存在巨大的貿易順差,都是經濟疲軟的跡象。中國的貿易順差是長期內部問題的結果,而這些問題最終可能會變得非解決不可。
文章說,中國的國民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惠及公眾,因此,儘管經濟增長迅速,但消費支出仍然疲軟。相反,中國通過將廉價信貸用於日益低效的投資支出,尤其是膨脹的房地產市場,由不斷增長的私人債務支撐,這或多或少地維持了充分就業。中國成功地讓這個最終不可持續的游戲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然而,在當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似乎正在崩潰,消費需求似乎正在大幅下降。這拖累了該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貿易順差。
作者認為,政府拒絕重新審視失敗的新冠戰略,依賴相對無效的國內疫苗和嚴厲封鎖的破壞性政策來遏制大流行,這也影響了該國經濟。在當前條件下,中國需求疲軟無意中對世界其他地區是一種利好。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