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中經貿合作 歐洲究竟為何而怕?

崔牧
2018年11月27日

中資公司頻頻大手筆收購歐洲企業、「一帶一路」帶動眾多發展中國家大興土木、中國的研發能力正在不斷上升。這些都是歐洲各界近年來擔心的話題。與此同時,歐洲與中國之間的全面經濟合作仍然在不斷深化。本年度的漢堡峰會,與會者討論了歐洲人對中國的愛與怕。

https://p.dw.com/p/38zht
China Investitionen in Deutschland Symbolbild
歐盟對外行動署亞太司司長維岡:但願中國能夠真心地希望歐洲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一帶一路'現在確實由中國主導,這是否值得歐洲擔心?" 中國國資企業-中國交建集團董事長宋海良在漢堡峰會的一個討論會上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參與該討論的其他嘉賓們,並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希臘著名律師事務所KLC的副總裁拉姆尼迪斯(Thomas P. Lamnidis)在介紹"一帶一路"對中東、中亞地區經濟的提振作用以及隨之而來的反恐效應,而拉脫維亞交通部副部長梅裡蘭茲(Dins Merirands)則表示:"'一帶一路'為我國帶來了新的經濟互聯形式,填補了東歐格局劇變後拉脫維亞面臨的市場空缺。我們東歐國家通過16+1機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同時並沒有忽視作為歐盟成員國的義務。"他不斷迴避主持人、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有關"東歐國家單獨與中國搞合作、正在破壞歐盟團結"之質疑,大談特談對華合作為拉脫維亞帶來的實際好處。

拋出問題的交建集團董事長宋海良本人則在說,歡迎歐洲企業也積極參與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不要去計較一個具體項目究竟落在哪個公司手裡。重要的是受援國家或地區具體能夠收獲什麼。所以大家不要太過顧慮。"漢堡港務局的總裁邁爾(Jens Meier)也說:"歐洲和中國誰是老大、誰是老二,並不重要,因為'一帶一路'最終會是雙方的機遇。"

在討論中,只有歐盟對外行動署(相當於"歐盟外交部")亞太司司長維岡(Gunnar Wiegand)相對直面地談及歐洲對一帶一路的擔憂:"這些項目,不少都是由中國企業主導。我們歐洲希望,'一帶一路'不要搞成一個排他性的項目,畢竟這應該是服務於全球開放產業鏈的,但願中國能夠真心地希望歐洲企業參與。"此外,他還強調了正在謀求加入歐盟的蒙特內哥羅共和國面臨的高額債務問題,"而這些債務很大一部分都是欠中國的。我們歐洲必須在這裡再次指出經濟援助工作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中資收購 中國企業不夠透明

在本屆漢堡峰會上,另一大熱點話題就是中資企業在歐洲的大規模收購行動。在這個議題上,各方代表明顯要直言不諱得多。安永會計事務所負責德語區中資收購業務的孫軼在研討會上就指出,在2016年德國機器人廠商庫卡被中國企業美的收購後,德國乃至歐洲社會對中資收購的寬容度降低了許多,"這種降低從媒體蔓延到政界,再到社會各界。"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學者胡謐空(Mikko Huotari)則表示,歐洲對中資收購的擔憂,部分來自于双方市場準入的不對等。"中國的投資開放度全球排名50開外,而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排名則很靠前,因此是否能夠減小歐洲人的擔憂,取決於雙方在該方面的差距縮小有多快。"他認為,歐洲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能否遵循對等原則,將對市場的信心產生重要影響。

Sun Yi
安永會計事務所負責德語區中資收購業務的孫軼圖片來源: DW/Mu Cui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安永事務所的孫軼則認為,歐洲方面對中國資本的擔憂,很有可能來自一種"既愛又怕"的情緒,"德國各界保護本國核心產業的意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許多歐洲企業的第一大銷售市場現在都是中國,他們最終都會按照市場的需求來做出決策。"她透露,她所經歷的許多案例中,被收購的德方企業已經沒有增長潛力,只有依靠外來的戰略投資才能獲得新的發展機遇、避免耗盡老本;而且,與幾年前不同,中國企業如今的技術水準已經獲得很大提升,在歐洲的併購更多地是為了獲取市場切入點。"一個強有力的新來者打破既有平衡,肯定會引發一些人的擔憂。其實,在德國的非歐盟投資方,排名第一的是美國,日本也很靠前,很少有人去擔心他們。"

曾經為不少在歐洲進行併購的中國企業進行公關咨詢的施裡西亞(Nils Schlesier)則指出了中國遭"區別對待"的部分原因。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他介紹說,他經手的不少中國企業,包括收購庫卡的美的在內,往往不願意積極主動地接觸公眾輿論以及媒體,更傾向於在遭到外界質疑後被動地進行回應。施裡西亞指出,也許中國企業習慣了另外一種市場環境,"但是歐洲社會對透明度有著不一樣的要求。我做為公關咨詢,有時會和中方負責人建議主動接洽媒體,消除公眾的恐懼心理。這往往會取得良好效果。"

Niels Schlesier
施裡西亞為不少在歐洲進行併購的中國企業進行過公關咨詢圖片來源: DW/Mu Cui

歐中雙贏?歐洲必須先團結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中國國資企業的代表,在此次漢堡峰會上紛紛婉言謝絕媒體的採訪請求。最常用的說辭是:"我們需要把採訪提綱、預定的回答發回國內,等公司黨委過幾天批復後我們才能做採訪。"

當然,並非所有的憂慮都可以通過主動溝通來消除。許多企業界代表在討論會發言時高調讚揚"中國製造2025"為歐洲企業提供了大量機遇,但是在會後私下交流時則在對中國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增長之快表示驚訝,並對中國政府對此的直接支持表示擔憂。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副主席賴因哈德‧布迪克費爾(Reinhard Bütikofer)是少數在該議題上直言不諱的與會者。他在討論會上說:"我們總是說歐中合作是雙贏,可是許多經濟界人士私底下都在說,雙贏就相當於中國人贏兩次。歐洲要想長期成為對華合作的贏家之一,必須依靠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緊密聯合。而現在,歐洲只有兩種國家:小國家,以及不知道自己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