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中軸心如何可能?
2004年10月5日背景:有分析家說,法國總統希拉克多年來一直在打中國牌,為的是打破美國一統天下的局面。事實上,不僅在經濟領域,在政治層面上,法國給予中國越來越多的支持,比如積極推動歐盟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因為不僅對於法國,對於整個歐盟來說,中國扮演的角色都越來越重要。那麼中國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在世界經濟和政治舞台上成為一支抗衡美國的力量麼?
德國之聲:歐亞峰會過後,法國總統希拉克將率領一支高級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的是推動法中兩國的經貿關係。中國對於法國來說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也是世界政壇上一個潛在的盟友,以及與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力量。那麼,真的象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所說的那樣,正在逐漸形成一個歐洲-中國軸心麼?
Prof.桑德施耐德:我認為,對沈大偉的軸心觀點要謹慎看待,不要把它錯誤當成歐洲和中國正在結成聯盟來對抗超級大國美國。法國總統現在所做的也正是德國總理施羅德就任以來一直在推動的,即通過政治上的支持來擴大雙邊經貿關係。關於歐-中軸心的說法只是特定討論中產生的概念,而實際上,我並不認為這樣的軸心已經有了現實的基礎。
德國之聲:最遲在伊拉克問題上,就顯示出大西洋兩岸關係的裂痕越來越明顯。布希總統也不再稱中國為「戰略夥伴」,而是「潛在的敵手」。那麼,美國的這種對華立場難道不會加強歐洲和中國的聯盟麼?
Prof.桑德施耐德: 前提條件是歐洲要作為一個統一的聯合體來成為中國的盟友,而現實情況並不這樣。您知道,歐洲國家有著不同的民族利益,這點在經濟政策方面尤為突顯。不僅如此,在許多領域歐洲都不是以一個整體出現的。至於伊拉克問題上導致的大西洋兩岸關係裂痕,不能放在歐洲與中國關係發展的背景下看待,因為大西洋兩岸關係向來就充滿矛盾,尤其是冷戰結束後。近兩年來在伊拉克問題上的不同立場,使得這種矛盾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必須考慮到美國有關中國的討論和歐洲的非常不同。歐洲採取的是懷著善意將中國融入的辦法,而在美國,有的主張融入,有的卻贊同壓制的辦法。
德國之聲: 您剛才講道,歐洲還沒有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不僅顯示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在政治方面。比如,法國是第一個不再支持美國譴責中國侵犯人權的歐盟成員國,並且呼籲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令。在這一點上,歐盟內部有著不同的看法。您是如何看待歐盟內部這種政治上的分歧的呢?
Prof.桑德施耐德: 說到政治分歧,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尤其在對華武器禁運方面,歐盟內部確實存在不同的觀點。但這種討論幾乎是政治領域中的家常便飯,我認為,不能將這種意見分歧看成是政治上的分歧。這是一種通過討論不斷澄清事實的過程,中國不斷變化的角色、歐盟內部的爭論、以及既合作又競爭的大西洋兩岸關係,都會對此產生影響。
德國之聲:談到經濟,有些專家認為,中國將在不到40年的時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上周五,西方七國財長和央行行長也首次同中國同行舉行了會晤,顯示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那麼,中國真的能在未來幾十年中成為世界第一麼?
Prof.桑德施耐德: 這可能是目前有關中國的最激烈的討論議題了。您在這裡也能看到非常不同的立場。如果說中國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這是目前最普遍的說法,──那麼您就得想像,這意味著美國和歐洲幾乎停滯不前,而中國也必須保持迄今為止的連續高經濟增長率。當然中國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且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夥伴,但我們必須看到的是,中國潛在的內政問題也非常嚴重。所以難以想像的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會不受這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而其它國家也不會不繼續向前發展的。
德國之聲:您這裡指的不穩定因素包括那些方面呢?
Prof.桑德施耐德: 地區間的巨大差異,龐大的民工隊伍,高失業率,據說中國失業人口已高達4千萬,還有尚未解決的瀕臨破產的國有企業的問題,這也意味著將產生更多的失業者。中國確實被所有這些內政和社會問題所困擾,在我們談論2020年中國的發展前景時,是必須考慮到上面談到的種種因素。
(採訪記者:張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