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取名——那個時代的荒唐與無奈
2016年5月14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1968年出生的前媒體大亨默多克之妻鄧文迪的原名叫鄧文革,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這也可能是她後來改名的原因。但是也有人似乎認為名字中帶有"文革"二字並無傷大雅。根據"同名同姓"網站的查詢結果,目前全中國還有340個人叫鄧文革。該網站稱其數據查詢庫是基於全國公民身份訊息系統庫而做。
除了"文革"以外,還有一些名字如"衛東"、"學軍"、"向東"、"衛彪"、"立新"、"志紅"、"永革"、"永紅"、"向陽"、"反帝"等都是那個時代流行的政治正確的人名。一位1970年出生、名叫李衛東的先生向德國之聲坦言:"我是很大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名字的意思,但是因為名字授之於父母,所以即使覺得有些別扭,也沒有想過要改名。"當被問及為何覺得別扭時,他笑而不語。
"遵從" 而非"求異"
2014年9月,中美研究者在《美國社會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當政治使流行冷卻:文革對北京人取名的影響(When politics froze fashion: The effec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Naming in Beijing)》。基於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的數據,文章作者分析了1964年到1969年出生的北京男性居民的取名情況。
研究者發現,在1966年夏天之前,北京新生男孩最熱門的30個名字中,只有不到7%屬於"政治正確名字",而到了1966年5月,這一比例已達到10%, 同年9月份更是已超過25%。取名由此體現為遵從性、而不是求異性的行為。
改名風潮
文革期間,除了取名時會考慮到政治正確,也有不少人將原本的名字改成頗具文革特色的名字。最著名的要數中共前高官宋任窮之女宋彬彬。1966年,當時的師大女附中紅衛兵負責人宋彬彬等人在天安門城樓受到毛澤東接見,毛澤東一度稱其為"要武","宋要武"由此成為文革的符號。
之後,包括江青在內的一些領導人紛紛效仿毛澤東的行為,以替人更名來塑造自己的親民形象。還有不少民眾為表對黨的衷心而自願改名。改名的潮流中也不乏一批被迫改名的人。那些"光宗"、"耀祖"等 被認為具有封建色彩的名字和"富貴"、"榮華"等被視為充滿資產階級意味的名字自然會給人帶來或多或少的麻煩。包括"思美"、"愛美這種看似普通的女生名字也會硬被和"美帝國主義"掛鉤。
無聲的抗議
不論是心甘情願,還是迫於無奈,文革改名風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無疑是荒唐離奇的。而在當時那場波濤洶湧的熱潮中,也有個別逆流而上的"勇士"。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長孫女胡知鷙2015年年底在中國新聞網上發表文章透露:"因為我出生在'文革'年代,那是一個視文化為糟粕,輕視學習的時代。爺爺對這種社會現狀非常痛 心,他希望年輕人要學知識,要懂科學的重要性,要有文化。我的名字"知鷙"是爺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頗費心思為我起的。"她繼續寫道:"'知'是爺爺希望我努力學習,以學習為樂趣。這也是爺爺對'文革'的一種反抗,他希望年輕人不再受欺騙,文化知識才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智慧果。"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