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摸著石頭過河」——漫話中共黨史術語系列之三

徐慶全
2020年8月19日

「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句民間的歇後語,具體有三種說法:摸著石頭過河——穩當些;摸著石頭過河——穩穩當當;摸著石頭過河——步步穩妥。這三種說法,所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辦事謹慎,邊干邊摸索經驗。作為一種政治語言而琅琅上口,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事情。

https://p.dw.com/p/3h4VT
China Shenzhen   Deng Xiaoping
"摸著石頭過河"與"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都是改革開放的理論標誌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P. Lim

(德國之聲中文網)現今,一談到改革開放的歷史時,諸多的媒體,甚至包括一些學者,都將這句話按在鄧小平頭上,說是鄧小平說的,並由此延伸出諸多的「理論」闡釋。可是遍查現今公開的中共文獻和鄧小平的講話和年譜等等,卻找不到鄧小平說過這句話的出處——也許鄧公說過,文獻尚未公佈?

能查到的,最早將這句歇後語引入政治語言中的,是陳雲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斯時,陳雲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在講話中說:

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 「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

單獨地引用陳雲這番話,是為了先說明「摸著石頭過河」的出處,要更好地理解陳雲的講話,還要把上文的話也引用出來。在這番話之前,

陳雲說:

有兩個青年,不是學財貿的,據說是一個學工,一個學農,寫了四句話:

抑需求,穩物價。

舍發展,求安定。

緩改革,重調整

大集中,小分散。

我看這四句話有一定的道理。說「舍發展」不妥,應改為「節發展」。

說緩改革,是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複雜,不能要求過急。

前後對照,陳雲引用「摸著石頭過河」這句歇後語,強調的是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年多來改革的經驗,進而達到「緩改革」的目的。
陳雲講話中說的「兩個青年」,實際上是以翁永曦為首的四個青年。這四句話,是他們聯名給陳雲上書中的話。陳雲在會上念了他們的上書,然後講了這番話。

為何在改革剛進行了一年多,陳雲就提出「緩改革」的意見?簡單地說,有「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兩個背景。

所謂「國際大氣候」,是指1980年7月的波蘭事件。波蘭是共產黨(即波蘭統一工人黨)執政的國家,在經濟上一直靠財政補貼維持較低的價格。多年來,由於財政不堪重負,加上西方逼債,波蘭政府不得不減少財政補貼,就使得物價暴漲。結果,引起了戰後波蘭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罷工浪潮。蓋萊克總統被迫下台。在這次工潮中出現了瓦文薩領導的團結工會,與執政的波蘭統一工人黨分庭抗禮,從而動搖了波蘭統一工人黨的領導地位。

波蘭與中國執政黨相同,因而波蘭的蝴蝶振翅膀,中國就要下毛毛雨。9月24日,主管中共意識形態的書記處書記胡喬木,給胡耀邦寫了一封關於波蘭危機的長信。信中認為中國也有可能「爆發象波蘭那樣的局勢」,「少數持不同政見者與心懷不滿的工人群眾相結合,可能成為一種巨大力量」;「外來思想、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在我們也是一個大問題」;「工會可以分為官方工會與獨立工會,我們如不從速解決也並非不能造成這種局勢,而全其它群眾組織也可出現這類似情況」。

鄧小平和總書記胡耀邦沒有表態。而陳雲則傳出兩句話來:「一個宣傳方面,一個經濟方面,這兩個方面如果不注意,中國也會發生波蘭那樣的事件。」

再說「國內小氣候」。1980年,中國的改革尤其是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村流通體制改革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鄉鎮(私人)企業、長途販運和雇工等等現象出現。這被一些人認為是動搖社會主義根基的剝削,自然大為恐慌。同時,1977年以來的大規模引進,導致經濟過熱。以既往堅持了多年的計劃經濟的眼光來看,就是「宏觀失控,經濟混亂」。遇到這種情況,計劃經濟的辦法就是「收」,即「調整」。
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的目的,就是「調整」。陳雲的講話,強調「調整」,自然要「緩改革」了。

有文章說,「摸著石頭過河」,是在勇敢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是改革開放3條經驗——「貓論」、「摸論」、「不爭論」中的其中一條。又說,「摸著石頭過河」,對於大膽解放思想、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爭論」是鄧小平說過的,而「摸論」則不屬於鄧小平的。把這兩「論」同「摸論」放在一起,有些滿擰。從陳雲「摸論」的語境看,陳雲強調的是總結經驗,絲毫沒有「勇敢實踐」的語意。至於「對於大膽解放思想、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雲雲,則更是曲解之論。

順便說一下給陳雲上書的翁永曦。翁上書,陳雲重視,翁連升三四級,任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成為副部級幹部。其後,全面推進改革壓倒了「緩改革」的局面,有人想起了主張「緩改革」的翁永曦,翁就成為改革與保守兩派之間的犧牲品:先是把他在文革中打老師的問題鉤沉一番,接著又鉤沉出他在1976年「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時,也批過鄧。1986年,翁就被貶到安徽的嘉山縣當縣委副書記。後來,翁對新華社記者發表過一次談話,記者把他的看法寫成內參,鄧小平看了批示道:怎麼這個人又出來了。翁不但九品芝麻官沒保住,連黨籍都被開除了。

翁永曦四人的上書,有了陳雲改革要「摸著石頭過河」的警告;而從鄧小平與翁永曦的命運來看,把「摸著石頭過河」按在鄧小平頭上,並做各種「理論」闡釋,實在是大相徑庭。

 

系列報導說明:

無論何時代,中共的宣傳語言都很接地氣,隨時皆可因地制宜地把通俗易懂的白話納入文件,形成一系列政治術語。歷經國共內戰的散文大家王鼎鈞就認為,國共較量,國敗共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民黨行"文言文",深奧難懂,政府文告難以貫徹到底層;而中共則行"白話文",以"順口溜"宣傳政策理念,則深入人心。到2021年,中共立黨百年。中國當代史學者、資深媒體人徐慶全縱觀百年歷程,以"名詞解釋"方式解讀中共黨史政治術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