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趨利還是避害?
2019年12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北溪2號以及5G的得與失"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在地緣政治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時代,一切重大決策都應當規避風險,對"失"的防範遠遠重要於對"得"的追求:
"通過一條刻意繞開了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的管道進口俄羅斯天然氣,這樣的做法好嗎?讓一家中國科技企業深入參與5G移動網路建設、以至於形成對該公司的依賴,這樣的做法又到底好不好?在這兩個問題上,都不乏警告聲音,尤其是來自美國。"
作者指出,德國政界公職人員都需要宣誓致力於為人民趨利避害,但是北溪2號管道、華為5G的德國政界支持者與反對者都沒能準確理解"趨利避害"這一宗旨。在無從瞭解準確事實的情況下,許多人都陷入了"普丁到底會不會忠於協議"或"華為產品的功能真的就是人們所寫的那樣嗎"之類的假設性問題之中。文章接著寫道:
"這種不利境地,並不是我們憑直覺作決定的藉口。神學道德哲學以及法律哲學有兩大學說:或然論(Probabilism)與更穩妥論(Tutiorism)。前者認為,在面對兩種可能性時,即便其中一種的可能性更大,選擇另一種在道德上也是允許的。後者認為,必須選擇更加穩妥的選項。在當今這個地緣政治形勢越來越不安全的時代,避免風險的'更穩妥'顯然應該是我們的選擇,即便這種做法不能為人民'趨利',但是卻能'避害'。"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香港面臨不安定的又一年"為題,刊評指出,香港的局勢依然十分緊張,而北京的行為則是最關鍵的變量:
"抗議本身並不能很快摧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即便香港的公共運輸、道路一再受到干擾。除了本土經濟受到衝擊,香港並沒有出現資金全面外流的情況,香港股市也繼續保持穩定。"
作者指出,儘管美國方面已經通過立法的方式威脅要在極端情況下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但是威脅香港穩定的最大變數其實來自北京:"香港的司法獨立、資本的自由流動性、優越的生活品質、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不受限制的網路,這些都是香港吸引跨國企業的因素。
"然而,已經有跡象顯示,有些自由權利正在受威脅。11月中旬,北京公開抨擊了獨立運作的香港高等法院;即便在香港,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害怕表露自己的觀點。
"目前,中共當局不僅僅在香港問題上面臨壓力,它還受到侵犯新疆穆斯林群體人權的指控,並且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的困擾。中共面對壓力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還是一個未知數。而經濟中心城市香港的未來,也取決於中共當局的反應。"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