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如何應對產能過剩?
2024年3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前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撰寫的客座評論,認為今年兩會召開的外部環境是低迷不振的經濟。多年來北京一再拖延必要的改革,其目的是防止大多效率低下的國企出現產能過剩。
「現在巨大的問題已無法掩蓋。北京必須採取行動。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強領導的政府有這樣的政治勇氣來從根本上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嗎?」
文章列舉一系列數據指出,產能過剩的挑戰是巨大的:中國的鋁產量是美國的13倍,水泥和鋼鐵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將如此巨大產能以低價銷往世界市場的努力已導致了諸多的貿易紛爭。
「中國的太陽能光伏板產能是世界市場總需求的2.5倍,汽車產能高達每年4000萬輛,但去年在國內實際僅銷售了2300萬輛。中國希望出口更多的汽車,但迄今缺乏足夠的船運能力。未來幾年中國計劃用170艘貨輪向全球出口400萬輛汽車。上星期在不來梅港靠岸的比亞迪專用貨船,只是一個前奏。」
伍德克回顧了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中國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後寫道:
「產能過剩的原因是地方保護主義、中央政府的政策落實不力和爭奪市場份額的競爭,後者讓企業在地方補貼之下盲目擴產。而北京中央政府徴税過多,迫使地方政府為了創收和創造就業不計成本地吸引工業企業前來投資設廠。此外,國有企業不能破產。值得注意的是,紡織、家電、玩具這樣以私營企業為主的行業很少出現產能過剩。
現在該怎麼辦?共產黨不應再通過國有銀行無止境地向國企提供貸款。同時大型國企必須繳納更高的分紅,這樣可以充實社會福利資金。此外必須在地方層面貫徹落實環保法規,減少補貼。
現在還為時不晚。削減產能過剩在政治上的確很困難,但長期來看符合中國的利益。如果北京調轉航向的努力再次失敗,經濟增長的跌幅將繼續擴大,而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則將再次抬頭。」
複製上一年的目標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題為「新年北京的新運氣」(Neues Jahr, neues Glück in Peking)的分析報導,聚焦中國總理李強在人大所作政府工作報告為下一年經濟發展定下的目標:經濟增長5%左右,通貨膨脹3%,失業率5.5%,新增債務佔GDP的3%。作者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疲軟,民眾的不滿在增加,而「在北京卻一切照舊。政府在最重要的事項上設定了與上一年一模一樣的目標。」
「針對今年宣佈的政策符合人們熟知的優先順序,顯示北京仍然沒有推出重大改革或刺激經濟措施的計劃。李強表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工業,以取代房地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政府還計劃加大吸引外資,但國際經濟界代表團體最近對中國的改革承諾得到落實的太少表達了失望。」
報導稱,李強宣佈的發展目標在人們意料之中。「基於各省市的增長目標,此次設定要達到的經濟增長幅度是有可能實現的,很多人早已放棄了迎來改變的期望。」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