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媒如何報導中國疫情?

2021年10月27日

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後的頭幾個月裡,德國報刊是怎樣報導中國如何應對這場危機的呢?受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委託,柏林漢學家羅梅君(Mechthild Leutner)和兩位博士生一起對此進行了研究。

https://p.dw.com/p/42ErZ
Spanische Grippe und Corona
《明鏡》2020年2月的一期封面圖片來源: DW/S. Sprö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受親左翼黨的羅莎‧盧森堡基金會的委託,柏林漢學家羅梅君(Mechthild Leutner)和兩位博士生對2020年1月至8月期間德國7家報刊雜誌上的747篇文章進行了研究。這些報刊雜誌分別為《南德意志報》、《世界報》、《每日鏡報》、《商報》、柏林的《日報》以及《明鏡》和《時代周報》。研究者通過輸入關鍵詞"中國",在上述時間段及上述媒體中搜索到5304篇文章,並選出了其中直接和中國有關的文章共747篇。

該研究認為,上述媒體沒有煽動種族主義,而是對其表示駁斥和拒絕,但多年來有關中國的陳詞濫調卻有復甦之勢。研究稱,這些媒體關注的題目主要為新冠疫情及其對中國政界和社會帶來的挑戰以及香港問題。研究寫道:"比較仍然主要存在於一般的政治范疇:哪個制度被證明是'更好'的?

這個問題與國內議題有關。它被明確指出或暗示,但通常不加分析,而是被納入現有的有關專制與鎮壓以及一黨制和監控國家的解釋模式中。媒體在以習近平為化身的黨和國家的利益(維護權力和穩定)和人民的利益(自由和民主)間建立對立。後者主要通過社群網站和部落格對武漢封城、香港民主運動發表意見,而且部分是匿名的。"

該研究還認為,這些德國媒體的文章從一個非特定的"西方"價值觀和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來評估中國發生的事件,用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價值觀來對中國進行系統性評估,因此

強調"我們"和"他們"(中國)之間的對比。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沒有被賦予平等地位,而是被壓縮為西方自己的想像和期待,導致了陳詞濫調和恐懼的蔓延。

研究稱,中國成功遏制疫情被相當勉強地提及,並同時和粉飾、審查及不可靠的數字聯繫起來,遭到貶低。該研究作者認為主要由亞洲編輯負責的柏林《日報》有關中國的報導做得比較好,例如成功地在香港問題上展示了多元立場。

研究沒有涉及駐中國記者惡化的工作條件

柏林《日報》在涉及該研究的報導中指出,這項研究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涉及駐中國記者所面臨的不斷惡化的工作條件。例如《世界報》的記者長期以來一直被拒絕頒發簽證。該研究稱,"與其只談論中國和中國人,不如多與中國人交談。但中國政府卻讓記者很難去展示中國的日常生活。《日報》寫道,"即使無關痛癢的報導,也往往只有在黨員幹部的監督下才能進行。羅梅君稱,沒有計劃對外國記者的工作條件進行調查。在她看來,儘管如此,還是有可能進行更真實的報導。"

China Shanghai | Journalistin Bloggerin Zhang Zhan
駐中國記者面臨不斷惡化的工作條件圖片來源: LEO RAMIREZ/AFP/Getty Images

該研究尤其指責《世界報》成為了主張德國採取"更有力"的 中國政策者的喉舌。世界報則指責同時擔任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院長的羅梅君在聯邦議院聽證會上淡化新疆維吾爾族人的再教育營,採用北京的 "宣傳語言"。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