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需要「中國通」
2014年1月3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1月29日發表的一篇觀點性文章,分析了為什麼中國在德國媒體或公眾心中的形象總是很單一、甚至是被扭曲的?文章作者認為,這與德國缺乏真正瞭解中國、又有專業知識的人才有關。
文章引言寫道:"幾乎每一所德國大學都有美國問題研究所。可是關於世界另一大強國中國的研究呢?僅靠某些高校的漢學這一專業夠麼?"文章的兩位作者分別是截至2013年任德國綠黨聯邦議員的馮‧克拉蒙(Viola von Cramon)和德國哥廷根大學漢學系教授施奈德(Axel Schneider)。
文章寫道:"德國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3年前推出了關於德語媒體如何報導中國的媒體研究。3年過去了,這項研究顯然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中國在德語媒體報導中的形象還是走兩頭極端,要麼充滿異域風情,要麼是被徹底妖魔化。德語媒體在報導中國時,依然缺乏正反皆有的全面性。比如在報導中共去年宣佈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時,基本是好評,儘管一些中國問題行家對一些改革措施持批評意見。而在報導中國對德投資時,德語媒體又基本保持中國是個威脅的基調。"
有偏見就無法看全
"早在25年前,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特哈姆(Juergen Osterhammel)就在著作中分析過中國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並指出:'根據不同人的個人感受,中國要麼被當作榜樣,要麼被當成反面典型,卻從來沒有拋開一切先入為主的偏見。'而正是這種帶有個人色彩的偏見,阻擋了我們全面瞭解中國的視線。"
文章作者認為,培養更多更瞭解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是可以改變德語媒體片面報導中國的措施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從德國的教育體系入手。"德國從小學到大學,中國在教學內容中還太不起眼,完全與中國作為21世紀新的世界強國的地位不符。德國在這方面的教育投資太不夠。德國學校的歷史、政治、哲學等課程關於中國的內容太少。提供中文作為教學科目的學校也寥寥無幾。"
"德國大學的漢學專業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教授中文語言和地區文化知識方面。但是漢學專業不具備培訓其他專業學科人才的能力,比如漢學家無法培訓教師、媒體工作者或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反之,德國的師范、新聞等專業的教學內容多以歐洲為重點,不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地區的文化和專業知識。因此,德國需要的是跨學科培養人才,既具懂漢學,又有其他專業學科的知識。...今後德國民眾、德國政客以及媒體工作者對中國的理解才會加深。德國政府才能制定出不僅是出於利益考慮,而是基於瞭解之上的對華政策,也才能真正做到與中國平起平坐。"
禽流感倒了胃口
瑞士《新蘇黎世報》29日報導了禽流感H7N9頻發給中國的新春佳節喜慶氣氛多少蒙上了些陰影。"中國官方本周公佈的數字顯示,今年在中國全境已有100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中22人死亡。感染者均有過與禽類的接觸。世界衞生組織雖然不排除H7N9在人與人之間傳染的可能性,不過目前還不認為會出現此類全面大爆發。"
"中國官方較以前相比,在通報疾病傳播及後果等問題上,已經做的更加公開,不過也有時有些另外界感到意外的決定。中國官媒新華社本周報導中國多個地方關閉家禽市場,停止禽類交易,因為不斷有新的禽流感病例出現。與此同時,中國衛計委把H7N9禽流感的危險程度從'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降至'急性呼吸道感染病'。"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2003年非典蔓延時期是病情嚴重地區之一,這一次對防止禽流感傳播格外謹慎。1月28日,香港撲殺了2萬家禽,因為在一隻從廣東購進的活雞體上確認了H7N9病毒。今年中國東部、南部不少人過年吃飯時,恐怕要取消幾道禽類肉菜了。"
摘編:謝菲
責編:石濤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