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不是評說對方,而是相互探討"

2013年1月12日

2012年德國三大私人基金會聯合舉辦了為期一年的"磁石中國"系列討論會。策劃這一項目的柯爾伯基金會(Koerber-Stiftung)國際部主任鮑爾森博士(Thomas Paulsen)說,互動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https://p.dw.com/p/17I22
Foto wurde uns von der Pressestelle der Körber-Stiftung am 1.2.2012 überlassen Foto: Körber-Stiftung / Marc Darchinger
"磁石中國"第一場討論會現場圖片來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德國之聲:去年一年你們都在舉辦"磁石中國"系列討論會。您還記得,一共舉辦了多少場討論會嗎?

鮑爾森:一共10場。這都是柯爾伯基金會同博施基金會(Robert Bosch Stiftung)和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Stiftung)一同組織的。

德國之聲:舉辦這個系列討論會預期達到怎樣的目的?

Foto wurde uns von der Pressestelle der Körber-Stiftung am 1.2.2012 überlassen Foto: Körber-Stiftung / Marc Darchinger
報告人之一: 前德國總理施密特圖片來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鮑爾森:3個私人基金會聯合起來舉辦這個系列,希望借"2012中國文化年"的契機,尋求同中國進行對話,讓討論議題盡量廣泛,並將它們介紹給全德國感興趣的聽眾與觀眾。

德國之聲:回顧這一年的活動,您能做出怎樣的總結?

鮑爾森:反響很大,這一點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得到的反饋非常積極。10場分別在柏林、漢堡、海德堡、法蘭克福、波昂和杜塞道夫等城市舉辦的討論會辦下來,我們直接的觀眾就達到近2500人。我可以描繪柯爾伯基金會主辦的我所親臨的討論會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觀眾對中國瞭解的程度以及願意進行探討的態度。對於我們而言,重要的是不僅在台上討論,同時也至少拿出20至30分鐘同到場的觀眾進行討論,而這部分實際上是討論中最精彩的。

德國之聲:那就是說,你們開展的是納入觀眾的互動式討論?

Foto wurde uns von der Pressestelle der Körber-Stiftung am 1.2.2012 überlassen Foto: Körber-Stiftung / Marc Darchinger
報告人之一: 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辜學武圖片來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鮑爾森:對。我們柯爾伯基金會的一個宗旨是,不是評說對方,而是相互探討。我們認為,讓觀眾得到參與的機會就屬於這一范疇。它同時也包括,我們在這裡不是對中國評頭品足,而是同中國知識分子、經濟界人士等探討中國。這也是我們這一系列中最艱辛的一個方面,因為我們試圖每場討論會都至少有一名來自中國的報告者。

德國之聲:如果討論中國,那麼對德國觀眾而言,最讓他們感興趣的是哪些議題?

鮑爾森:總體而言,人們對中國懷有巨大的興趣。它涉及所有議題,從經濟、外交、環境到人權,人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議題,民眾的自由權利,還有政治高層換屆。還有一個議題,那也是一場最精彩的討論會之一,即數字革命,人們提出的問題是,社交網站將會帶來怎樣的社會變革。

德國之聲:身在德國同中國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這是可能的嗎?

Bild 3: Bei der Dialogreihe 「Magnet China」 diskutierten Wang Shuo, Redakteur von Caixin Media, mit Jörg Wuttke, Geschäftsführer von BASF China, und Dr. Sabine Stricker-Kellerer, Senior China Counsil bei 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 über den Aufstieg Chinas in der Weltwirtschaft. Körber Forum am 12.3.2012 in Hamburg Veranstaltung „Wachstum ohne Grenzen? Chinas Aufstieg in der Weltwirtschaft「 berichten. Anbei schicke ich Ihnen einige Fotos der Veranstaltung zu. Bitte verwenden Sie folgenden Fotocredit: „Körber-Stiftung/ Claudia Höhne「.
一場討論會的鏡頭:Sabine Stricker-Kellerer,Jörg Wuttke,王碩圖片來源: Körber-Stiftung/ Claudia Höhne

鮑爾森:我們當然進行了面對面的辯論。

德國之聲:您可以舉出一個例子嗎?

鮑爾森:我還記得一個我親自主持的一場討論會,討論的一方是歐盟議會議員比提科夫(Reinhard Buetikofer),另一方是上海同濟大學教授王義桅。他們二人就中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激烈辯論。另一場討論是在德國綠黨聯邦議員馮‧克拉蒙(Viola von Cramon)與中國經濟學者崔之元之間進行,他們的議題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中國的穩定。這些都是辯論。我們要的不是從歐洲和中國分別請來兩個討論人,讓上他們上台表述一致的觀點。對此我們非常重視。

德國之聲:但以上辯論好像都不包括反對派人士,那些直面同執政者抗爭並要求結束一黨統治的人。為什麼呢?

鮑爾森:首先我想說,我們這個"磁石中國"系列討論會一開始就明確作出決定,不同中國的官方部門進行正式合作,我們這三家基金會本身就是獨立的私人基金會。對我們重要的是,獨立自主地進行會議策劃,讓中國國內各種不同的觀點都能得到清楚的展現。我們沒能邀請到所有我們想邀請的人,不是所有收到邀請的人都接受了邀請。

德國之聲:哪些人沒有接受你們的邀請?

鮑爾森:我現在一下子說不出他們的姓名。邀請中方演講人是這個系列活動中最大的難點之一,不論他們出自那個陣營,想說服他們到德國來參加一場一個半小時的討論會,都非常之難。

德國之聲:對您個人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場討論會?

Dr. Thomas Paulsen, Leiter des Bereichs Internationale Politik der Körber-Stiftung Bild: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柯爾伯基金會(Koerber-Stiftung)國際部主任鮑爾森博士(Thomas Paulsen)圖片來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鮑爾森:是那場同《華爾街日報》中文版主編袁莉的討論。袁莉談到微博等社交網站等議題,以及記者在中國遇到的限制、檢查等問題。但儘管如此,她還是表達了她真心的對中國發展的基本樂觀態度。我對這一點印象尤為深刻。

德國之聲:人們會"樂觀"地思考中國的未來嗎?中國有著堆積如山的問題,如貧富之間的鬥爭、新聞缺乏自由等等。您會以怎樣的眼光思考中國呢?

鮑爾森:我想,除了同中國展開對話,別無其他選擇,因為在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中,中國至關重要。當今幾乎沒有一個全球性問題可以不要中國的參與得以解決,比如我們的金融體系,或者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因此,必須同中國對話,而且是在廣泛的基礎上,同更多有影響的人物。要盡可能討論所有議題,簡單的要談,複雜的也要談。

德國之聲:本系列缺乏某些議題嗎?假如您有機會,您會添上什麼議題呢?

一定要讓我說出哪些議題沒有討論到,也是強人所難的事情。中國如此之大,用10場討論會當然不能涵蓋所有的議題,它的廣大和複雜,都是不可能以10場討論會可以應付的。但如果再舉辦類似的活動,我們會更為關注年輕一代,邀請他們的代表同我們一道進行討論。

採訪記者:李魚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