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百萬研究獎金的中國得主
2012年8月2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來自中國沈陽的劉娜是德國著名研究機構馬普研究院(Max-Planck-Institut)智慧型系統學院的研究員。她曾先後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物理學博士和博士後研究。曾經,她以為自己會在美國長久發展和生活,但在比較兩國的生活及研究環境後,她決定再赴德國從事納米光學研究。
除此之外,現在她有了一個無論如何都必須回到德國的理由:劉娜是2012年德國索夫亞-克瓦雷夫斯卡亞獎(Sofja-Kovalevskaja-Preis)的獲獎人。
2012年對她而言是個無與倫比的一年。在經過漫長等待後,劉娜在三月份接獲洪堡基金會的通知,她成為為該獎項的14個獲獎人之一,將獲得150萬歐元的研究經費。
培養後起之秀
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出資的索夫亞-克瓦雷夫斯卡亞獎是德國獎金最高的科研獎項之一。針對獎學金的詳細用途,洪堡基金會媒體公關部門發言人蘇珊娜‧阿寧(Susanne Arning)解釋道:「基本上每個得獎人能拿到140-165萬歐元的獎金作為研究之用,獲獎者將在未來五年內組成自己的研究團隊,獎金的用途包括研究人員費用、材料費、實驗室和器材經費等,並非作為個人私用。」
索夫亞-克瓦雷夫斯卡亞獎的主要目標是吸引各個學科領域的國際年輕優秀人才來到德國,與本地的研究機構和年輕研究人員進行項目合作。獎項的申請者年齡必須介於27歲至35歲之間。德國人也可申請這個獎項,但條件是必須在國外至少從事五年學術研究。獲獎人將在洪堡基金會的獎金支持下進行獨立研究,並可選擇希望合作的德國研究機構。與之合作的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也能從中獲益。蘇珊娜‧阿寧表示:「2002年洪堡基金會第一次頒發這個獎項,第一批獲獎人已經在2007年發表了研究成果。」
劉娜即將與位於斯圖加特的馬普研究院合作進行納米粒子研究,將其與生物和化學領域結合,透過現代雷射技術和高解析度的顯微鏡觀察與細胞膜或DNA結合的金屬納米粒子,以更精確的剖析細胞生物學和催化化學。
她表示,索夫亞-克瓦雷夫斯卡亞獎提供研究人員十分優渥的條件:
「首先,個人的薪水很好,而且能和研究機構一起合作。在剛運行研究小組時可以得到研究機構的幫助,例如使用昂貴的研究儀器,讓研究員更容易開展學術生涯。」
劉娜說:「其實中國現在也有非常好的設備,投入科研的錢也越來越多,但是總體的區別是,德國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相對更強,他們掌握的東西比較扎實,不是浮於書本的知識。比如說,要他們搭一個儀器,感覺品質和品質都比較高、動手能力較強。」
學習德語 準備開展研究生涯
在得知自己獲獎後,劉娜已經開始尋覓研究小組的成員。她在網上征才,也到各個大學面試學生,但仍未定下最終名單,因為她希望謹慎的選出優秀的合作夥伴。
與此同時,她正忙於學習德語及採購儀器,計劃在十月底正式進入實驗室展開研究。在被問到將如何運用這筆龐大的獎金時,劉娜對德國之聲表示:「儀器的費用、日常開銷以及學生和自己的薪水都將由此支出。另外還將用於開會、學術交流、發表學術文章的出版費以及邀請本國及國外知名教授演講等方面。」
三年後,劉娜將向洪堡基金會提出第一次大型匯報,並在五年的項目結束後提交研究成果。
前後在德國生活四年的劉娜目前正在密集德語班上課,希望與未來合作的研究員拉近距離。她表示:「雖然在學術機構,德語並不是必需的,說英語就可以溝通。但在我真正開始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後,還是希望能將德語說的更好。」
作者:張筠青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