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獎學金學者談經驗
2011年7月2日洪堡基金會最近推出了一項名為"回顧德國2010"的學術調查。有1700名獎學金學者就他們在德國生活、工作的心得體會接受了採訪。
女:"我十分享受在這的生活,沒什麼可抱怨的。"
男:"我在這裡生活得很愜意,因為我從來都是受到歡迎的。"
女:"我在這裡結識了很棒的朋友。有德國人,還有來自別的國家的同事們。所以我非常的滿意,能在這裡生活是我的榮幸。"
男:"我們享受在這裡生活的每一天。我們唯一覺得不好的是這裡的冬天。"
以上是來自肯亞、巴西、羅馬尼亞和塞內加爾的年輕科學工作者們在德國生活的感想。而同樣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的還有該基金會的新聞發言人喬治(Georg Scholl),他說:"我們在過去的四年裡,採訪了約2000名獎學金學者,有百分之九十的被訪者都對自己在德國的生活表示滿意,並表示,今後非常願意再次回到德國,和他們在德國的工作夥伴們繼續合作。或者和其他的同事。所以,這裡作為科學工作者的"大本營"還是得到了肯定。"
為今後的科研開闢道路
而這些反饋都是來自一些頂尖的學者。因為,只有一些在科學研究上做出卓越成就的學者才可進入到洪堡基金會這個"大家庭"中。在這裡,這些博士後學者們可以作為一個具備一定經驗的科學工作者享受到一系列優惠待遇,其中包括:在德國期間針對個人的輔導,與專家的合作,以及最重要的-工作環境的國際化。在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校友網上已經聚集了來自130個國家的、在各個學術領域的學者共24000名。
一個來自巴西的天文物理學家卡羅來納(Carolina Kehrig)說道:"我認為,這項獎學金對我以後的工作生涯十分重要,它為我打開了一扇門。這是非常重要的。"同為巴西物理學家的馬裡奧(Mario Barros)也表示,他十分高興,可以在德國為自己的科研事業開闢一條新的道路,他說:
"我現在有機會,做一些在巴西不能做的實驗和別的事情。我學到了很多!並且我想將這些學到的東西傳授給我巴西的同事們。這樣我們的在巴西的科研工作就會取得進展。"
絕大多數的獎學金學者們都評價德國研究機構裡的設備以及工作氛圍,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裡的生活讓他們十分享受。即使有一些讚美是出於禮貌,但是大多數學者都對這裡的人民、文化,還有清新的空氣著迷著。很多人都說道:我們還會再回來的。
最好來德國之前學一點德語
一位奈及利亞文學科學工作者的孩子甚至希望最好不要離開德國。這些孩子在一年的時間裡已經適應了德國的生活:"我們學會了德語。"
和這些孩子們正好相反,他們的家長或是其他的獎學金學者們則主要講英語,尤其是在人文科學領域,英語是最通用的語言,德語則越來越受到排斥。對此,洪堡基金會希望改變這一現狀,將在未來要求更高的德語水準。卡羅來納(Carolina Kehrig)說,這是個好主意。她就是因為有限的德語水準不斷撞壁:"比如,如果我的房子有問題需要解決時,我必須求助於別人。我必須問我的德國朋友們,是否願意幫助我。所以我建議,在來德國之前應當學習一些德語。"
作者:Silke Bartlick 編譯:小寒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