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進口俄羅斯煤炭?
2004年7月28日即便是經歷了這般長途旅行的俄羅斯煤炭,還是要比出自魯爾區的煤炭價格便宜。俄羅斯有7座大型褐煤礦區,它們每年產煤大約1億8000萬噸,其中3分之2屬於地面作業,3分之1是地下礦井作業。
德國進口的俄羅斯煤炭多半產於烏拉爾山脈以南地區,離哈薩克斯坦以及蒙古不遠。煤炭取自地下800米深的地方,那裡,工作條件對德國人來說難以想像。如果同德國相比,大約是1923年的採礦情形,機器和工具都不很專業。即便最現代化的礦井,也只能趕上魯爾區水準的一半。換句話,工人很大程度是手工代機器。由於安全標準低,事故發生率自然很高。
俄羅斯礦工的勞動條件為什麼是這樣的簡陋呢?30年代,煤炭工業在蘇維埃工業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50年代,煤炭為蘇聯全國提供50%以上的能源。60年代,人們在西伯利亞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礦藏,從那時起,新式能源漸漸排擠和取代了傳統的煤炭。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再對煤礦建設的投資以及現代化更新感興趣。1991年,蘇聯解體,煤礦突然間失去了國家的保護,從而深陷危機而難以自拔。後來有了私人投資者,他們的興趣在於迅速盈利,然而,礦井一夜間更換主人,而礦工卻依舊被拖欠著薪水,而且一拖就是數年。
世界銀行向俄羅斯施壓,要求給煤炭工業規定新的秩序。2000年,俄羅斯金屬工業接管了最大的煤礦工業。從此,大量裁員,礦工開始經歷另一場災難。全俄羅斯大約50萬礦工丟掉飯碗,這個數字相當於礦工總數的一半。更糟糕的是,礦區範圍內,找不到其他工作可以替補。年紀輕的,進城謀生去了。有家室兒女的,只好在自家的小塊田地裡爭取個好收成,自給自足,或是依靠親戚的幫忙。幾家歡樂幾家愁。礦主高興,他的煤炭產量提高了25%。
俄羅斯鐵路仍屬國有,鐵路擔負起運輸煤炭的任務,收的是政治價,即國家向煤炭運輸提供大量資金補貼,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維持煤炭開采;如果煤炭運輸費不是目前這樣低廉,煤炭便找不到買主,礦工便會失去工作。
然而,從長遠看,俄羅斯煤炭將在國際市場上不具競爭力,途經數千公里遙遠的路程,想靠俄羅斯煤炭賺取大錢並非易事。
按照西方行家的計算,俄羅斯煤炭出口是件蝕本的生意。但俄羅斯正處在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只要國內對煤炭沒有需求或者需求不夠,俄羅斯的煤炭就只有出口這一條路。不管怎麼說,煤炭出口總能賺回些收入,如果從長計議,最經濟最合理的方式是在俄羅斯國內市場消耗這些煤炭。
不過,最關鍵的是要保證俄羅斯的國泰民生。德國使用俄羅斯的煤炭,變相地為改善俄羅斯經濟狀況做著貢獻,為那裡礦工迎來美好的生活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