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三級制中學的種種弊端
2004年2月3日4年小學讀完後,兒童才10歲。他或她應該上哪一類學校,這一選擇非常關鍵。學生自己做不了主,家長起到的也只是輔助性作用。這時,教師的建議或推薦至關重要。一般來說,老師是依照學生在校的學習成績向家長做這番建議的。
德國聯邦教育部長布爾曼不久前在談到新一次「國際小學與識字調查」結果時說,從全德國範圍看,教師在此做出的兩項建議中就有一項是錯誤的。錯誤率如此之高,原因何在?
漢堡大學教育學教授波斯(Bos)認為,建議本身並不錯,做出建議的依據即分數是問題的關鍵。教師多半隻重視算術和德語的分數,僅看這兩門功課的成績就做出上哪種學校的推薦,顯然不夠。
除了以偏概全外,德國中小學的問題還在於缺乏統一的標準,沒有統一的大綱。教師給學生評定分數時使用的參照僅僅是自己教授的那個班。顯然,白領居民居住區的學校同社會邊緣的學校面臨的問題不一樣,學生的可比性同他們成績的可比性都很有限。一個學生以同樣的成績在一所學校可以得2分(1分為最高),在另一所學校可能就只能得到4分。反之,取得同樣分數的學生,其成績水準高低相差很大。
德國的州同州之間教師推薦學生上什麼學校的做法也很不一樣。在巴符州,教師非常看重學生的背景:同樣的成績,主任醫生或公司經理的孩子上文理中學的比例比工人子弟高出3.6倍!巴符州的特殊性還有,男孩子上文理中學的比例遠比女孩子高得多。
在北威州,3個沒有上成文理中學的孩子中,就有一個按其成績是有資格上的。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的是黑森州。巴伐利亞則將3分之2可以上實科中學的學生推薦到了低一級的主體學校或高一級的文理中學。
那麼,怎樣改變這一狀況呢?對全國學生採取一次統一規格的考試?前面提到的波斯認為,不應從學生做起,而應從教師,況且任何一次性的測試都不可能全面反映出學生的整體水準。
德國的5年級和6年級稱為「確定方向級」。波斯認為,德國3級制中學教育體制只要存在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在推薦問題上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在「確定方向級」階段,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能力和成績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便是修改現行3級中學教育體制也無濟於事。體制自然是一個要點,但更關鍵的是體制內的各種行為必須公正,從下級學校轉向上級學校應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