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南極海洋保護區指日可待?
2013年10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一架飛機在南極墜毀或者一艘輪船在南極觸礁沉沒,應該由誰負責救援? 如果有人在南極尋找礦藏,又該由誰來制止?
自2009年以來擔任《南極條約》執行秘書的德國人萊恩克(Manfred Reinke)向德國之聲介紹說,「這一方圓1400萬公里的龐大大陸處於任何國家的管轄之外。」南極陸地和海洋以及從事故到礦產資源等一概事務都屬於《南極條約》的規範範圍。
《南極條約》簽署於1959年冷戰期間。按照條約的規定,任何國家都可以加入該條約,但是只有在南極有自己的科研考察隊和考察站的國家才擁有選舉權。該條約的49個簽署國按字母順序排列,每年在其中一個成員國聚會一次。
多國共同管理
萊恩克說,「南極不隸屬一個或者多個國家。該大陸的所有法律事務都拿到條約成員國會議上討論。」萊恩克認為,南極條約的最大功績在於,雖然有7個國家對南極提出主權要求,但是南極的國際科學考察工作始終在和平的氣氛中進行。
南極科學研究員萊恩克認為,《南極條約》是國際合作的一個成功範例。他說:「在世界人口增長,我們自問未來我們將如何在這個星球上共同生活的時刻,該條約是一個重要的象徵。南極也是全球唯一一個由許多國家共同管理的地區。」
環境保護是重中之重
1991年,條約簽署國推出環境保護附加議定書。該議定書原則上禁止開發利用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南極的所有礦產資源。
「儘管如此,南極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系統,其中人類活動相對較少也起著重要作用。」萊恩克說,「雖然該大陸幅員遼闊,但是來過這裡的人並不多。每年來這裡的遊客估計有3萬5000 人,而且只集中在南極的少數地區。」
但是萊恩克補充說,由於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這裡的氣溫上升。「人們必須非常小心,以維護南極特有的原始地貌。」
氣候變化改變南極
每個夏季都到比利時南極科研站工作的哈伯特(Alain Hubert)說,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是南極重要的科研題目之一。他說:「我們必須將南極西部半島同南極東部極地地區加以區分。南極西部的氣候變化和安第斯山脈、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或者格陵蘭的氣候變化一樣明顯。但是我們工作的地區在南極東部,那裡的氣溫常年在零度以下。」
但是在北極,由於冰雪迅速融化,人們已經蠢蠢欲動前往該極地進行經濟開發。為了前往北極勘探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已經開闢了新的海上航線。未來南極是否也可以進行經濟開發加以利用呢?
哈伯特認為,對南極礦藏進行商業利用的壓力將繼續增加。這只是個成本問題。最終《南極條約》會變成一紙空文。哈伯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捕撈問題:儘管在《南極條約》的框架下就保護南極海洋生物達成協議,但是在南極一些地區,仍有大量磷蝦被捕撈。
南極海洋保護區的新機會
此前在不來梅港舉行的一次特別會議著重討論了保護南極海洋生物的問題。在會議做出決議之前,德國農業部長埃格納(Ilse Aigner)曾表示:「這是撰寫歷史的一個好機會。」因為一旦獲得所有成員國的同意,將可以建立從羅斯海到南極東部,面積如同歐盟的全球最大規模的海洋保護區,成為獨一無二的企鵝、海豹,海獅和鯨魚生活空間。
但是會議結束時傳來的不是成功,而是令人失望的消息:俄羅斯代表團對建立南極保護區橫加反對,並對南極條約組織是否有權建立這樣的保護區提出質疑。除了俄羅斯之外,烏克蘭和中國也擔心建立南極保護區的計劃會使其捕魚作業受到限制。而捕魚業是對南極的一個威脅。
不過現在又出現了建立南極海洋保護區的一個新機會。從周三(10月23日)開始,24個《南極條約》國和歐盟代表將在澳洲举行會議,就禁止在南極海域捕魚的2個建議進行磋商。但是會議的表決結果目前還難以預測。
作者:Irene Quaile 編譯:李京慧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