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輪首次穿越北冰洋
2013年9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從中國出發前往歐洲港口的遠洋貨輪,通常會選擇馬六甲海峽-印度洋-蘇伊士運河航線。一個半世紀以來,這一直是從中國前往歐洲的最短航線,一艘現代化貨輪大致需要6至7周時間。
不過,中遠集團的"永盛輪"卻不需要那麼久。集團安監部總經理蔡梅江介紹說,這艘貨輪裝載著近兩萬噸物資,8月15日從太倉啟航,取道白令海峽、北冰洋,預計將在9月10日早間抵達荷蘭鹿特丹港----總計不到四個星期!
東北航道行程縮短
相比傳統的蘇伊士運河航線,穿越北冰洋的東北航道能縮短大約12天的航程。由於氣候變化的原因,這條新開通的航線,夏季已經有大約4個月的時間可以行駛。2009年,有兩艘商船首次試水東北航道。而在2012年度,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46船次。現在,即將抵達鹿特丹的永盛輪,則是首條通行東北航道的中國商船。
中遠集團安監部總經理蔡梅江,正是此次試航的協調人。他介紹說:"最主要就是航程縮短了,短了10天左右。優勢主要體現在船期效益上,其次是油耗也降低了。"
況且,傳統的航線也不無危險。蔡梅江補充說,馬六甲海峽以及亞丁灣,都是有海盜出沒的水域。而埃及的緊張局勢也使得蘇黎士運河的安全性下降。
蔡梅江說,由於油價不斷上漲,目前整個船運行業效益都不理想,航線縮短自然可以使船運公司增加盈利。德國漢堡工商會的貿易專家科赫(Philip Koch )則表示,船運公司的客戶、商貿企業也能通過低運費而節約成本。此外,航程縮短也有利於商貿企業更準確的規劃物流,更多的歐洲企業將能夠選擇中國供應商,或者直接在中國設廠生產,反之亦然。科赫認為,這將給中歐經貿帶來新的動力。
穿越北冰洋的巨大風險
與此同時,北冰洋的冰蓋在繼續消融。今年,俄羅斯已經批准400艘船隻沿著其北冰洋海岸的東北航道通行,而且數量呈上升趨勢。以美國氣象學家塞雷茲(Mark Serreze )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如果氣溫繼續如此地急劇上升,到2030年,北冰洋夏季將完全無冰。
然而,新的航線也不無風險。儘管東北航道已經連續多年在夏季通航,但是選擇這條航線的商船,依然必須由一名當地的俄羅斯領航員導航。俄羅斯的北極航道管理部門有時甚至會派遣核動力破冰船護航,以防萬一。所有這些都會導致運輸成本增加,削弱了東北航道的經濟優勢。
航運業其實非常瞭解這些風險。因此,許多船運公司依然寧願走傳統的南線。每年有大約2萬艘輪船通過蘇伊士運河,而走北冰洋航線的船隻數量相比而言則微不足道。漢堡工商會的科赫說,"到這條航線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時,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如果氣候變暖能快一些的話,冰蓋也會消退的快一些。"
有必要進行國際調控
綠色和平組織的專家費德恩( Jörg Feddern)則強調,走北線不僅存在經濟風險,而且還有破壞環境的危險。迄今,北極還不像南極那樣建立了國際自然保護區。因此很多輪船使用重油作為燃料,其廢氣排放嚴重污染環境。另外,商船還有在北極遇到冰山遭遇海難的風險。一旦造成燃油洩露,對北極生態將是一場災難。
費德恩表示:"國際政界應該為船運行業制定正確的框架條件,以保障航行安全,減少環境污染。"目前,國際海事組織 (IMO) 正在制定所謂的"極地守則",對改善輪船技防措施、擴建航道基礎設施確保北冰洋的航運安全做出新的規定。但是該法規最早到2014年才能生效。在此之前,還將有數百艘輪船穿越北冰洋。
作者:崔牧 編譯:李京慧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