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北美

對華政策主導美大選 專家:現行政策會是主調

William Yang
2020年10月20日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兩位候選人的對華政策也是備受矚目。德國之聲訪問了兩位專家,透過他們長年觀察美中關係與政策的經驗,來剖析美國大選將如何影響美中關係。

https://p.dw.com/p/3kA30
Bildkombo Trump  Biden
距離美國大選僅剩兩周,各界開始聚焦川普与拜登的對華政策,並關注選舉結果可能對中美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圖片來源: Patrick Semansky/dpa/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兩周,各界對於兩位候選人在關鍵議題上的政策與立場也十分關注,包括他們的對華政策。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訪問學者祁凱立 (Kharis Templeman) 告訴德國之聲,他目前無法清楚看出拜登團隊會如何處理中國議題。

他認為,目前值得觀察的是,拜登是否會延續川普政府過去四年的對中政策,並頡取當中利於發揮的幾項細則來與中國建立較好的關係。他推測,由於川普在過去四年退出了不少重要的國際組織,拜登若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很可能會在國際組織中重新建立美國的影響力。

根據德國之聲近日收到拜登團隊的外交政策內容,拜登將主張重新回到國際組織,聯合盟友向中國施壓,借此重塑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拜登也將繼續聲援香港和新疆,不讓人權和民主淪為商業交換條件。

拜登當選恐使美國重陷「中國困境」

曾於2005年布希時期擔任美國國防部中國科長的美國學者包士可 (Joseph Bosco) 和祁凱立一樣,認為拜登在中國議題上的立場一向不穩定。但他表示,目前拜登團隊中可能接掌國際事務要職的人選,大多是歐巴馬時期或柯林頓時期便擔任這些職位的「熟面孔」。

包士可告訴德國之聲:「拜登一直偏好從尼克森時期便傳承下來的對華接觸政策。他團隊中主導中國政策的人與過往民主黨執政時期的名單十分相似,這些人的中國政策也是導致美國對華立場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他認為「接觸政策」讓美國在與中國的來往中居於劣勢,雖然川普上任後致力於扭轉情勢,但若接下來是拜登當選並重拾歐巴馬時期作風,美國可能又再度陷入困境。

祁凱立也認同現在中國角色與過去大不相同,他也強調拜登團隊必須認知到現今的中國與2008年歐巴馬當選首任美國總統時的中國非常不同。

他向德國之聲表示:「對美國來說,中國現在是個競爭者,他們在全球各地做的許多事都在挑戰美國的基本利益。」他說,無論誰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都必須願意在更多領域與中國競爭。

USA I Donald Trump I Wahlkampf Florida
前美國國防部的中國課課長包士可認為,雖然川普本人過去四年的對華政策主要專注在貿易,但他的執政團隊卻把對華政策擴展至人權與國家安全等相關領域。圖片來源: Joe Raedle/Getty Images

拜登目前已知的主張是,美國必須對抗中國,但是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應該與中國在氣候變化丶核不擴散和全球健康等問題上合作。

包士可認為,拜登可能在競選期間主打一套政策,上任後又執行另外一套,所以很難就他競選其間提出的中國政策來認定他上任後會完全「按表操課」。

包士可還分析,與拜登不同的是,雖然川普本人的對華政策主要專注在貿易,但他的執政團隊卻把政策範圍擴展至人權與國家安全等相關領域。包是可指出,即便有些美國盟國領袖不欣賞川普的行事風格,但他們在認知到中國的本質後,也願意基於與川普团隊成員所建立的良好關係,改變立場與美國合作。

此中國非彼中國

兩岸議題專家祁凱立卻不同意以歷史經驗預測拜登團隊未來的政策走向。他認為,雖然拜登團隊中主掌中國政策的幕僚與歐巴馬時期重疊,但是目前東亞地區的情勢與歐巴馬任內已經非常不同,大部分的專家應該很難不認清這點。

祁凱立告訴德國之聲:「川普目前的國安策略在美國政界得到的支持遍及民主黨與共和黨,所以即便兩黨對特定用詞或策略執行的看法存在些許差異,但核心政策應該不會受到太多的阻礙。」

他認為,只要拜登仍將現有政策作為基準,即便調整部份語言和執行方式,都不至於受到兩黨的太大反彈。但若拜登決定大幅扭轉目前對華政策的走向,甚至倒退到歐巴馬時期的立場,卻可能招來很多批評。

USA Joe Biden mit gefalteten Händen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學院的兩岸議題專家祁凱立則認為,雖然拜登團隊中主掌中國政策的幕僚與歐巴馬時期重疊,但是目前東亞地區的情勢與歐巴馬任內已經非常不同,大部分的專家應該很難不認清這點。圖片來源: Steve Helber/AP Photo/picture-alliance

祁凱立表示,川普政府雖然有合適的對華策略,但是他們的執行方式卻有違全球秩序,導致在執行時常會為自己帶來阻礙。祁凱立說:「我可以預想拜登團隊在中國議題上採取與川普政府類似的路線,但是他們在政策執行上,應該會比川普政府好。」

他解釋道:「川普本人的世界觀常常是: 美國應該從自身角度出發來執行政策,並用非常『硬實力』的方式來剖析美國的立場。然而,美國之所以會成功,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美國的軟實力。在川普的『硬實力』觀點中,與其他國家整合的非常好對美國來說是個負擔,所以美國必須與其他國家脫鉤。

拜登對台政策模棱兩可

在兩岸與對台政策上,祁凱立表示,川普在任內將台美關係帶領到1979年雙方斷交以來的高峰。

他認為川普的團隊去除了許多過往其他美國總統對台灣政策設定的限制,不僅派遣高層官員訪台,也將對台軍售正常化。相對而言,他無法清楚的看出拜登團隊如何看待台灣議題。

祁凱立告訴德國之聲:「目前很難看清楚拜登是將台灣視為可能引爆中美關係的導火線,或是他認為如果美國在台灣議題上沒有清楚的立場,可能會被中國視為軟弱的象徵。」

祁凱立告訴德國之聲:「川普政府在對台政策上做出的多數突破,幾乎都源自於美國回應中國單方面改變兩岸現狀。」他提到,包含讓對台軍售正常化、以及讓台灣政府人員在過境時能與美方人員互動等,都與中國動向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便拜登最終勝選,他的政府也很難立即將現存的對台政策扭轉回歐巴馬時期的對台政策。」

包士可再度以民主黨過往的對台政策來分析拜登的對台立場。他說,美國之所以在台灣議題上開始採取所謂的「戰略模糊」,要回溯到1996年。當時正是台海飛彈危機初期,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原先派遣了一艘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峽,但是在聽聞中國抗議後,柯林頓政府卻出面道歉,稱美國航母行經台灣海峽僅是「天氣因素」導致。

包士可告訴德國之聲:「後來在1996年3月台灣舉行總統大選時,中國再次朝台灣海峽發射飛彈,柯林頓派了兩艘航空母艦到鄰近海域。接著中國警告,如果美國航空母艦航入台灣海峽的話,他們將面對『一片火海。』柯林頓因此未下令美國派航空母艦行經台灣海峽。對中國來說,他們當時得到的訊息便是,美國要行經台灣海峽需要得到中國的許可。」

包士可擔憂,如果拜登上台,他的對華政策會對兩岸關係帶來很大的影響。他告訴德國之聲:「如果拜登的政策讓中國認定,在中國武力犯台時,美國不會對台灣實施軍事援助,中國便會大膽的用其立場及論述強壓台灣。」

他強調,由於民主黨政府過去被中國視為軟弱,因此如果是拜登勝選,「中國可能會重新啟動非常侵略性的對台政策,這個結果也會扭轉過去幾年我們在台美關係上所做出的進步。」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