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震驚之餘的感想

Alexander Görlach
2018年11月26日

台灣九合一選舉和公投塵埃落定,從結果而言,除了在地方執政全面潰敗的民進黨之外,同性婚姻支持者也被視為輸家。持續關注台灣議題的德國學者亞歷山大‧格拉赫(Alexander Görlach)認為,同婚公投的結果並不算差;而在多元化社會中,加強溝通與堅持信念缺一不可。

https://p.dw.com/p/38vKW
Taiwan gleichgeschlechtliche Eheschließung
這次公投約有30%的台灣人選擇支持婚姻平權圖片來源: Reuters/T.Siu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對婚姻平權的公投結果感到震驚。我去年在國立台灣大學作訪問學者時,對台灣的印象是,這個國家擁有一個正向的願景、自由的取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事物有著以人為本的開放心態。在人們生活中,宗教似乎不具有跨領域、決定性的影響,似乎所有台灣人都能享受自由民主帶來的福祉,比如言論自由。

長久以來,台北市傾向於支持國民黨及其偏向兩岸統一的主張。上周六 (11月24日)馬拉松式的選舉中,不僅婚姻平權被否決,民進黨在各地縣市長的選舉中也遭遇慘敗。我在台灣時,有人說,老一代或許因為傳統和家庭觀念而不支持婚姻平權。我也聽說美國的福音派教會資助台灣反同婚的造勢活動。不過台灣的基督教徒只佔總人口的5%,難以想像這麼小的一個宗教極端群體能使這個國家民眾原先正向的態度轉成不開放的心態。

台灣年輕一代的願景正在流失。多數年長、守舊的台灣人周六投下的一票,給年輕人的未來籠罩上陰霾。因為旁邊有個強大、敵對的鄰居中國,在自由民主環境裡成長的台灣年輕一代,被剝奪了在未來成功的選項。台灣如果決心繼續開放兼容的路線,就需要在民主世界擁有盡可能多的盟友,這一點至關重要。

這些民主國家因為認同像人權這樣的自由價值而形成一個大家庭。台灣也是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但是想繼續與這些國家有共通點,台灣必須從這次公投學習如何為信念奮斗,而不是讓宗教的浪潮與迷信阻礙了進步。宗教如果能鼓勵信徒對任何人有同理心,那它在社會中或許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年輕一代該與長輩解釋台灣為何不會像保守宗教團體所形容的那樣,成為"愛滋島"。同理心在多元化環境中尤為必要,而在這樣的多元化環境之下,不同世代間意見相左也是完全合理的。在一個民主社會中,自由是需要努力維護,所以不同群體間應該繼續加強溝通。

民進黨"臨陣退縮"

民進黨在處理公投的過程中並未扮演領導者的角色。許多選民投票時,得排二到三個小時。而既然憲法法院都判定民法不允許同性伴侶結婚是違憲的,政府為何還讓民眾針對這個題目進行公投?這是因為民進黨雖然掌控中央選舉委員會,他們為了避免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政府拒絕讓民眾用公投決定一個得到眾多民進黨支持者贊成的議題-於是決定開放婚姻平權公投。但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的領袖應該向選民解釋什麼議題適合公投,什麼議題不適合公投。正因為他們在社會需要領袖引導時退縮,才導致婚姻平權運動遭逢挫敗。

Portrait Prof. Dr. Dr. Alexander Görlach
本文作者Alexander Görlach圖片來源: Harvard University/D. Elmes

公投結果不能改變憲法法庭的釋憲結果。政府明確被要求兩年內完成修法,否則同性婚姻便自動生效。目前立法院只剩半年時間,而現在的情況一團混亂,還可能導致憲政危機。

往好處想,這次公投還是有30%的台灣人選擇支持婚姻平權,這結果並不算差。看看德國到了近期才在總理梅克爾投反對票的情況下,通過婚姻平權。這代表台灣目前面臨的處境並不罕見。台灣人民也別忘了美國保守基督教會如何試圖阻止美國政府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中國政府對婚姻平權這個議題或許沒有特定的立場,但北京或許會樂見台灣原本比中國更進步的形象受到考驗。

中國已明確表示不願跟蔡英文總統以及民進黨合作。而北京一定也樂見選民用選票教訓民進黨。但除此之外,台灣依舊面臨這些問題:台灣人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毫無疑問,台灣跟中國過去幾千年來有著共同的過去與歷史。但未來呢? 這些問題現在比公投前更需要被解答。

Alexander Görlach是一名哈佛學者,也是英國劍橋大學地區與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他是卡內基倫理與國際事務委員會的高級學者,同時擔任德國呂納堡大學的倫理與神學榮譽教授。他擁有比較宗教和語言學博士學位。Alexander Görlach是政論雜誌《歐洲人》(The European)的創辦者,並曾在2009年至2015年之間擔任該刊總編。他現在是《紐約時報》和《新蘇黎世報》的評論作者。2017年-2018年之間,Alexander Görlach曾是國立台灣大學訪問學者,並在台北和高雄生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