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承諾調查使用集束彈指控
2014年10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烏克蘭總統府日前(10月20日)許諾,允許根據國際人權組織關於烏克蘭政府軍在平民居住區違禁使用集束彈的指控展開調查。總統府副主任查利(Waleri Tschali)稱,注意到了相關報告。他強調,波羅申科總統從未授權使用集束彈,但基輔方面將同意根據相關指控實施調查。
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和《紐約時報》本周一公佈一份聯合報告,指控烏克蘭政府軍在與親俄武裝的衝突中,在烏克蘭東部地區一再使用集束彈。報告列出了12樁使用集束炸彈事例,共造成6人喪生,其中包括10月2日發生的一次使用集束彈事件,一名國際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被炸死。報告要求基輔當局做出承諾,未來不再使用這一武器。
殘酷武器
集束彈是指內含數十至數百枚微型炸彈—「子彈」的火箭或炸彈「母彈」。根據「人權觀察」組織提供的說明,母彈被投放或發射到目標點後爆炸,彈體打開,「子彈」四散,其分佈範圍「常有一個足球場大小」,導致更大破壞面積和效果,而當時未爆炸的「子彈」因其隱蔽性難以被發現,並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後被觸碰爆炸傷人。
由於這一武器的極其殘酷和不人道,遭到國際社會鄙棄。2008年,國際間達成關於禁止集束彈的公約。迄今有113個國家簽署了該文件。不過,烏克蘭、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均未簽署。
根據「人權觀察」和《紐約時報》公佈的這一調查報告,10月2日和5日落在頓尼茨克及周邊地區的集束炸彈很可能是駐紮在城市西南的烏政府軍發射的,報告稱,「極有力的證據」表明,這兩次襲擊是烏政府軍所為。
烏克蘭軍方代表強烈否認使用過因缺乏準確性而引起爭議的集束彈。軍方新聞官表示,只要能確保安全,就應對頓涅茨克遭受火箭襲擊的行為進行調查。
「人權觀察」和《紐約時報》的聯合報告指控烏政府軍對頓涅茨克及其附近地區的平民居住區一再發動攻擊。烏政府軍發言人謝列斯尼約夫(Wladislaw Selesnjow)予以否認,並稱,攻擊平民的是分離主義武裝。他強調,親俄武裝可以從俄羅斯獲得強大的火箭裝置,這些裝置有能力發射集束炸彈。
法新社記者報導說,在頓涅茨克和其它戰區一再看到針對平民居住區的攻擊行為,但無法確定誰是攻擊方。
基輔受壓
在烏克蘭將於本周日舉行大選的背景下,人權組織的指控和由此引起的相關爭議,在國際間引起強烈關注,並使烏克蘭政府受到更多壓力。
美國國務院新聞處一名發言人日前在記者會上表示,美國方面目前不能證實有關「烏克蘭政府軍在頓涅茨克地區居民密集區使用集束炸彈」的消息。
《紐約時報》發文指出,如果親西方的基輔當局使用了集束彈的指控得到證實,則可能會使外界更願意相信莫斯科關於基輔實施了針對本國公民的懲罰性戰爭的說法,並更難實現保持烏克蘭統一的目標。
聯邦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昨天表示,德方自己沒有關於烏克蘭政府軍使用集束彈的情報,「但如果相關指控屬實,那將是一樁令人憂慮的事件」。
德國《威悉信使報》在一篇評論中指出,烏克蘭內戰雙方均使用遭禁武器的證據似乎非常確鑿,顯示出,「烏克蘭衝突是在怎樣的一種無道德狀態下進行的」。
柏林出版的《日報》擔心,烏克蘭當局「正走在完全毀損自己本已不怎麼光彩的形象的道路上」。
凝煉/謝菲(法新社/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