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軍事對立的國家
2012年10月5日印中兩國之間,差別巨大,一個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有著新聞自由、司法獨立;另一個被共產黨威權統治,卻是全球第二大國民經濟體。印中兩國相互接壤,共同的邊界長達3500公里。就邊界應怎樣劃定,兩國的觀點迥異。邊境戰爭50年之後的今天,情況仍然如此。
在政治學者桑特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看來,印中兩國之間的衝突涉及到各個層面。印度認為自己在同中國競爭,比較的結果是,很多地方還需追趕。桑特施奈德說,其次是安全政策方面的因素,"印度方面密切關注所謂的'珍珠鏈戰略',即中國在印度周邊建立海上基地。"接下來是懸而未決的邊境衝突。這位柏林政治學者還認為,印度的對藏政策也是一個敏感話題,因為達賴喇嘛的居住地和藏人流亡政府都設在印度境內。
新的衝突內容:水資源
桑特施奈德指出,未來印中兩國的衝突還會增添一個內容,這便是喜馬拉雅地區的水資源。南亞以及東南亞的幾條重要大河均發源於西藏,比如布拉馬普特拉河,它是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大片地區賴以生存的河流。因此,桑特施奈特擔心,"鑑於中國北部以及印度發生的特大旱災,對水源的利用會成為新的潛在的衝突。"
今年2月,美國國務院委託進行的一次調研也得出同樣的結論。這份題為"全球水資源安全"報告的作者也預言道,不久的將來會更多出現圍繞水資源的衝突。原因是,需求增大的同時,淡水資源在減少,而這一趨勢惡化的原因還包括人口增長以及氣候變化。中國目前在湄公河、薩爾溫江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推出了一整套建壩計劃,但下游國家卻對此憂慮重重,擔心這將減少河水流量。據說北京正在考慮將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河水引到華北乾旱地區。到目前為止,這一計劃技術上仍不可行。
不過,這已足夠引發印度總理辛格的擔心。在同中方高層會面時,他已談到水的問題。新德里國防分析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潘達(Jagarnath Panda)說,在以往的印中關係中,水資源不是話題,現在,它卻成了中心議題。"不是邊界問題,不是中國和印度各自在地區和國際扮演的角色問題。未來5到10年內,水資源將上升為兩國間的重要議題。"
極大不信任
自1962年印中邊界戰爭以來,印度方面積蓄了面對中國的極大的不信任,"中國不希望印度崛起"的印象又進一步加深了這種不信任感。而這一印象並非空穴來風,一個印證便是中國在印度安理會入常方面的態度。德國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者辜學武認為,"中國並不熱衷於向印度發放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置。"然而,中國從未公開表示反對。北京不斷闡述的理由是,這種規模的改革需要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辜學武教授出生於中國,他接下來的講述或許讓印度感到不快。他說,"中國並不認為印度是同一級別的對手。中方的野心是同美國平起平坐,而不是同印度。正因如此,為確保戰略主動,中國需要巴基斯坦,這涉及到能源安全、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以及戰略保障中國的貿易通道。"的確,中國同巴基斯坦的關係十分密切,人們將它稱之為"全天候"的友誼。而伊斯蘭堡同華盛頓新近產生的隔閡又進一步拉近了中巴之間的距離。不久前,巴基斯坦將新建的瓜達爾深水港的經營權交給了中國。該港在中國的幫助下竣工,它位於波斯灣入海處,靠近伊朗邊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印度擔心,瓜達爾港將變成中國的海軍基地。迄今為止,中國一再在駁斥這類觀點。
圍繞石油的爭議
即便在遠離印度的南中國海,那裡的主權爭議中也有新德里的一份。這裡的關鍵詞是"石油",它也是敏感詞。中國聲稱在南海享有幾乎全部海域的主權。中國已向國際開發商拍賣9處油田的開采權,它們距越南海岸還不到70公里,而其中的兩處油田已被越南許諾給印度開發。
有一種說法經常被中國問題觀察家們引用:只有一樣東西超過中國經濟的增速,那便是中國的民族自信心。中國也正是以這般姿態周旋於海域領土爭端。2012年9月中旬,中國的第一艘航母正式入列。它雖不具實戰能力,但卻折射了中國軍力的整體增長。
過去幾十年間的經濟成就也大大激發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自信心。但最近一段時間,印度的經濟增長開始放慢,2012年夏季全國斷電的經歷還暴露出,這個國家還有3億人的生活同電力無緣。印度是核大國,也是全球武器的最大買主。印度增強軍力不僅著眼於世仇巴基斯坦,而更多更頻繁地將眼光對准了北部強鄰中國。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編譯:李魚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