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採購承諾快到期 專家:2022美中經貿對抗持續
2021年12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下周五 (12月31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有關中國跨大自美國採購2千億美元商品的承諾即將到期,其中包括購買價值1621億美元的實物商品,但中國尚未能達到目標。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一份報告,從2020年1月到2021年10月,中國對美國商品的總購買量僅達到承諾總量的60%,其中表現最好的是農業,PII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實際購買量達到第一階段目標的83%。
根據《南華早報》,在採購期限來臨之際,中國消息人士透露,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貿易談判比當局透露的更為頻繁,而政治和供應鏈中斷都不是中國採購滯後的決定因素,雙邊供需問題才是關鍵。
中國前駐三藩市、紐約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參贊何偉文告訴《南華早報》,雙方從一開始就很清楚,在考慮到供應和需求之後,這個目標遠遠不現實。專門研究中美商業關係的他說:「首先,中國在短短兩年內不需要那麼多貨物。第二,美國不可能在兩年內供應這麼多東西。」
在協議中規定的三個商品部門,能源、製造業和農業中,出口表現最差的是能源,PIIE數據顯示,截至10月,中國對能源產品的購買量僅達到第一階段目標的37%。而在677億美元的能源產品購買承諾中,主要部分是原油,佔總數的近60%。但根據PIIE的數據,截至10月,中國只購買了原油目標的34%。
但事實上,在協議生效之前,彭博社就報導,美國能源行業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來實現這一目標。
除了能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美中專家陸翔在最近幾個月調查了中國航運公司,他說,今年中國用來運輸貨物到美國的貨櫃大多是空著回來。「美國港口沒有太多的貨物可以發給我們,所以船隻不得不空著回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報導提到,這也反映在航運價格上,以2021第三季度來說,由於對中國產品的大量需求,亞洲到美國的航運價格比反向行程貴了20倍。美國至亞洲的回程船上有約75%至80%的貨櫃是空的。
美中貿易前景不樂觀
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問題未解,是否影響中美2022年的經貿往來,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學者沈凌表示,緊張關係緩和只是暫時的,對抗才是主旋律。他所指的兩國關係緩和是因為美中達成了經貿協議。
他認為這跟哪一個政府或總統上台無關。他說:「中國現在前所未有的接近了美國,二戰以後大概中國現在是最接近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所以兩國之間的競爭關係發生變化,以前合作更多,現在強調競爭更多。」
沈凌認為,美國目前技術上的優勢明顯,可以以此壓制中國增長,中國政府則越來越強調要用創新來作為經濟成長主要的驅動力。這種戰略競爭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
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告訴新華社,中國將努力穩定行業供應鏈,重點解決晶片短缺問題,並加強對商品價格的監測。
報導援引寧吉喆的話說,為了幫助經濟增長,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加強對製造商和小公司的支持,並確保價格穩定。此外,中國也會建立一個完整的國內市場,同時進一步縮短有關外國投資的「負面清單」,並把跨周期和反周期措施結合起來,以防止經濟劇烈波動。
(南華早報、路透社等)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