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笑聲」PK「他人的生活」
2007年2月28日興奮有餘的亨克爾每一次接受媒體採訪都是樂得合不攏嘴。德國南德意志報記者施奈博格以「他人的笑聲」(Das Lachen der Anderen)為題撰文批評獲獎後的亨克爾喜形於色,大有新時代范進中舉之嫌。
《竊聽風暴》是33歲的亨克爾的處女作。首部作品就能獲得奧斯卡大獎還是奧斯卡獲獎史上石破天驚第一回。這也難怪亨克爾40個小時不睡覺還能像聞了笑氣一樣格格地笑個不停。但是,施奈博格批評亨克爾的笑聲越來越出格。亨克爾在接受德國電視一台「今日要聞」(Tagesthemen)主持人布羅夫採訪時,每說兩句話就呵呵地笑一下。施奈博格在文章中寫道:「他的笑聲就像打雷一樣。別人問起他的成就他就笑,問到他洛杉磯的天氣他也笑。說到自己的家族從14世紀以來就在德國聲名顯赫並因此絕不會背棄德國投奔好萊塢的時候,就更是笑個不停。」
施奈博格描述,亨克爾連續不斷的笑聲完全打亂了主持人布羅夫的思路,布羅夫在採訪中變得顛三倒四、口誤頻頻,最後竟然也跟著亨克爾傻笑起來。施奈博格最後連提4個問題:這種笑的背後隱藏的是什麼?是不是一種幸災樂禍的笑?還是發狂的笑?或者是一種勝利者的笑?
德國讀者中一些是施奈博格看法的支持者。有讀者寫信認為亨克爾的笑「很惡心」,讓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我40個小時不閉眼早就笑不出來了。亨克爾的笑只說明他是個貪慕虛榮,狂妄自大的傢伙。」還有讀者表示:「一個謙虛的人在慶賀自己勝利時的微笑絕不是這樣的。亨克爾笑得那麼不懷好意。」
但是更多讀者認為施奈博格反應過激,評論「太誇張」。有讀者說:「我們應該允許天才用他自己的方式慶賀勝利。說他的笑『不成體統』是一種偏見。」更有讀者直接將大棒掄向施奈博格:「這是『他人的妒嫉』(Der Neid der Anderen)。指責笑聲溫和的亨克爾的舉動是嫉妒和吹毛求疵的表現。施奈博格自己應該去上「發笑課」,這樣會對她的胸隔膜有好處,至少比坐在小小的辦公室研究世界名人更健康。」還有讀者指出這就是德國人的傳統觀念:最見不得別人笑個不停,所以「難怪全世界的人都說,德國人最不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