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政治何時進入2.O時代

2011年12月10日

當網路進入到2.O時代後,從接受單向訊息到自由發表言論,技術革命喚醒了中國公眾在政治層面的自主意識。學者吳祚來撰文,認為中國政治尚停留在1.0時代,執政者在自言自語,無法和公民社會形成互動。

https://p.dw.com/p/13QKd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waves while arriving in the Ural Mountains city of Yekaterinburg, Russia, Sunday, June 14, 2009. Hu Jintao arrived in Russia for the first summit of leaders of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the so-called BRIC group of rapidly developing economies.(AP Photo/Mikhail Metzel)
胡錦濤時代,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口號圖片來源: AP

中國政治尚停留在1.0版,一點沒有升級的跡象。為人民服務,只有一個政黨才有資格為人民服務,只有一個政黨才能引導人民走向幸福,也只能由一個黨派,代表人民的利益,一切都是唯一的,獨尊的,勿容置容的,偉大正確的。皇權時代是天意,皇帝的權力來自天意,而當代執政黨的權力,來自"歷史的選擇",是歷史決定了執政黨不可改變的神聖地位。天意不可改變,歷史,當然你也無法改變。但這一觀點無法回答,過去的歷史無法改變,但未來的歷史,或今天的歷史,可不可以由當代人來主導著改變?大清王朝是歷史的選擇,前蘇聯、東德政權,也是歷史的選擇,但最終,歷史的選擇被人民終止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胡錦濤時代,提出科學發展觀,但沒有提出民主政治觀,科學與民主,是中共第一代創始人陳獨秀所推崇的兩大價值,也就是眾所熟知的德先生與賽先生,科學發展觀對於鄧時代所謂的摸石頭過河的機會主義是一次矯正,但科學發展沒有民主政治,科學只會發展成污染,發展成三聚氫胺牛奶,甚至發展成餐桌上的地溝油。

從秦到清,中央政府的行政授權一般均是到縣一級政府,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均由鄉紳或家族自治,這也是中國民間社會秩序與道德的根基,現在的政府授權一直到村支書,不僅如此,還完全控制了民間組織與代表,中共的創建之初支持農會工會,認為這是底層民眾改變命運的力量,也是行使公民權利的組織方式,但中共建政之後,工會農會全部收歸國有,將其行政化(農會完全沒有了)。讓民間社會沙化,無組織化,只有一個組織,並通過內部指定代表,使中國整個社會完全單面化。

2011年11月8日,五年一度的區縣人大代表選舉,胡錦濤參加了投票,但投票過程只是填寫選票的過程,沒有看出代表候選人是如何產生的,他們的承諾與主張無從知道,而這樣的情景,幾乎在所有投票站都一樣的發生著,政府有關方面將他們內定人大代表候選人,視為可控民主,也就是,這些人大代表是政府行政部門認可的,可以控制的,正是這樣的控制,使人大代表成為投票機器人。民主是可以控制的,行政權力因為控制了公民權力意志。

媒體報導:胡錦濤接受採訪時說,我很高興作為北京市西城區的一名選民,前來參加區人大代表的選舉投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搞好地方人大代表 換屆選舉,對於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胡錦濤希望當選的同志牢記選民重託,密切聯繫群眾,積極反映民意,依法履行職權,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應有作用。

胡錦濤講話沒有一句是錯的,都符合憲法與人大代表制度精神,問題不是出在講話精神上,而是出在投票背後的潛規則上,中國的憲法,被行政部門潛規則了,他們用各種方式內定自己的候選人,使獨立候選人無法成為真正的候選人。

為什麼地方各級政府,對符合憲法規定的獨立候選人,橫加打壓呢。這是中央統一部署的行動呢,還是政府行政部門達成共識後的潛規則呢?"胡錦濤希望當選的同志牢記選民重託,密切聯繫群眾",那麼,選民對人大代表有怎樣的"重託"呢?連胡錦濤總書記都沒有見到候選人,那是怎樣完成"重託"的呢?

胡溫時代,我們看到在"對話"上的"進步",不僅有下訪基層與百姓的對話,還有通過網路與網友"對話",還有例行公事,與知識界名人、民主黨派的座談、談話,這些對話與談話,有沒有解決具體問題,有沒有推動某一領域某些政策的進步與改變?為什麼公眾視當代領導人為表演家,或影帝,因為你們只有象徵性的對話與表達,在政治文明進步上,沒有任何實質推進。鄧小平時代以自己個人影響力,改變了農民土地承包與私營經濟發展,經濟領域獲得了某種程度的自由化,這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並融入世界經濟(WTO)的前提條件。中國的政治民主化,則決定中國的政治文明,是不是能融入文明世界的前提條件。

人民作為一個名詞,已經被權力者用死了,從人民共和國到人民幣、人民鐵路人民銀行人民公社人民警察人民政府,當一切都貼上人民二字的時候,人民被無限泛化稀釋,沒有任何政治與文化意義。公民社會與公民一詞復活的時候,政府有關部門居然發出通知,不允許提"公民社會"這一政治文明概念,人民是自上而下的一個概念,將人民視為群眾,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沒有政治權力需要與政治自覺,而公民完全不同,公民是納稅人,對政治權力有需要,通過要求政府公開訊息、官員公開財產、要求候選人獨立選舉,要求落實憲法賦予的一切權力,包括自由結社權、自由言論與訊息開放、遊行示威權等等,公民作為社會主體出現,執政黨不願意看到公民社會的到來,妄想通過強力打壓,使公民社會胎死腹中,讓單面社會的一點零時代,永遠不升級。

無論是薄熙來在重慶所主張的"大下訪"還是中央組織部長李源潮所說的"選錯一個幹部 害了一方百姓",以及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近期大張旗鼓的"走、轉、改"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我們都看到政府的單面性,幹部是組織部門任命的,所以越來越遠離公民社會,所以才要大下訪,而組織部門一廂情願地替百姓做主選拔幹部,為什麼不將選舉權通過選票還給每一個公民?每年數以萬計的腐敗幹部,這些只是顯露出問題並被依法懲罰的數量,我們既沒有看到組織部門選拔者,被問責,也沒有看到選拔幹部方式上制度性的進步。為了化解執政者自己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只得用一陣風的運動方式,大下訪,大接訪,走基層,或者是斷在進行道德勸諭,希望幹部們選拔幹部時,別"害了一方百姓"。問題是,害了一方百姓,百姓又能怎麼樣?

1.0時代,就是這樣的單面語言的時代,執政者永遠都在自言自語,與公民社會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官方只能用自己的固有語言,來帶動一點點龐大的行政體系的良性行動,或表面性行動,但卻永遠改變不了1.0時代的制度本質。

作者:吳祚來

責編:吳雨

文化學者,專欄作家,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從事網路文化課題研究。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社社長。有文集與專著《文化是一條河流》、《中國古典藝術觀照》、《通往公民社會的梯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