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展開常態化核酸檢驗 恐致防疫疲態
2022年5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衛健委週四(5月26日)通報新冠病毒確診新增444例,疫情難以符合中國「動態清零」的目標,官方決定在多地實施「常態化檢測」手段。同時仍傳出零星社區封閉管理的消息。
中國衛健委27日通報,中國26日新增確診102例,其中本土病例80例,以上海45例最多,依序是北京22例、天津7例等。
天津市宣佈自27日晚間7時起,全天津居民在當時居住地保持原地相對靜止,根據各區防控指揮部的統籌部署和街道(鎮)、社區(村)的組織安排,有序到指定地點及時主動配合進行核酸檢測。在核酸結果出來前要繼續保持靜止。
落實動態清零
為了防止疫情生變,以及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其他地區陸續公佈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實施辦法和檢測頻率。
河南省要求全省居民及在河南人員,每48小時要實施一次核酸檢測;在浙江杭州,已經佈局1萬個核酸採樣點,並要求居民每72小時檢測一次;安徽合肥要求全市居民每5天一次核酸檢測。甚至也有地區實施男女分採。
中國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曾在5月16日撰文,探討中國完善常態化檢測機制的系列佈局。文章中提到,為了方便民眾核酸檢測,省會和千萬級人口以上城市必須要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另外,每週定期檢測,重點人群加大檢測頻率。進一步提升核酸檢測能力,以可移動檢測力量為重點,加強公共檢測實驗室、城市檢測基地、第三方實驗室建設。
中國國家醫保局有關司負責人接受了《央視新聞》訪問,稱當局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目的是要及時發現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源、迅速鎖定管控目標、有效切斷傳播途徑,是落實「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有效手段。但常態化核酸檢測費用將由各地政府承擔。
防疫效益
中央社報導,中國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將帶來雙重考驗,一方面是核酸檢測的能力,在長期高強度抗疫下,防疫人員或民眾都可能出現疲態。另一方面,急劇增加的檢測費用可能會拖垮財政。
台灣疫苗產業協會理事長何美鄉接受中央社採訪提到,頻繁核酸檢測確實能夠減緩疫情傳播速度,但病毒已經進入社區的情況下,難以清除疫情。尤其奧密克戎(omicron)病毒株隱匿性強。何美鄉強調,「從宏觀角度來看,病毒是清不掉的」。
何美鄉說,若不是為了等待更有效的藥物或疫苗問世,核酸檢測會沒完沒了,因為病毒不可能清零。更何況奧密克戎病毒株還會變異,不會完全消失。
中國式共存
《環球時報》前主編胡錫進5月24日在社群平台上發表評論,直言「如果常態化核酸能代替封城,豈有不支持之理?」胡錫進還重申官方說法,認為若病毒共存在中國行不通,常態化核酸檢測會是最佳選擇。
另外香港媒體指出,「中國式的共存路線」不同於躺平式的「與病毒共存」,也異於過去動輒封城的「休克療法」。從目前中國疫情防控機制的佈局來看,已經在結合自身國情和實踐,寄託於常態化核酸檢測。
港台媒體分析稱,在「中國式防疫」的背後,需要全民高度配合併搭配「健康碼」等科技監控,並非每個國家都可複製的經驗。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