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南極:迎頭趕上的遲來者
2014年3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南極第四個科考站近日建成開站。過去幾周內可以讀到不少相關報導。例如,該科考站以五岳之首的泰山命名;泰山站可容納20名科學家;第五個科考站的建立甚至已在計劃之中。大多數文章中都不忘暗示一點:中國人在南極考察不僅為了科研,而是他們也相信南極幾公里厚的冰層下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然而他們並不孤單。他們雖在30年前就開設了第一座科考站,但是相比其他國家已算較遲加入南極活躍國家行列。因為早在1959年,法國、英國、俄羅斯和美國等12國就已簽署了《南極條約》。他們在條約中達成一致:禁止各國開采南極資源,凍結任何國家對南極的領土主權要求。1983年中國也加入該條約。目前約有30個國家活躍在南極。其中離南極相對較近的阿根廷、俄羅斯和澳洲特别活躍。他們各自擁有至少四個科考站。
然而隨著冰層融化,當初的信誓旦旦也逐漸被遺忘。簽署條約的時候,人們對這片面積和歐洲差不多大的荒涼地區瞭解甚少。但是近年來,人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冰層開始融化,儘管速度緩慢。人們對蘊藏在厚厚冰層下的大量自然資源越來越感興趣。據估計,那裡可能藏有油氣、銅、甚至黃金。而且現在的鑽采技術也日益發達。
《南極條約》規定,2041年前禁止開采資源。但是現在看來,人們將提早坐在談判桌前就南緯60度以南的區域展開討論。北京則希望屆時可以與各方進行平起平坐地談判。
當然人們現在只能建議所有條約簽署國,盡可能出於環保的原因不要打擾南極的寧靜。因為如果在設立考科站之外建立開采設施,那麼對這片幾乎尚未被開發的大陸的脆弱生態系統造成的後果則不堪設想。另一方面,也很難預計,全球資源供應在30年後會呈現一片怎樣的景象。也許我們屆時比任何時候都急需冰層下的那些油氣。亦或是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它們,因為可再生資源提供了足夠的能源?也許冰層中儲存的淡水到時候對於一些國家來說是珍貴的原料?例如,到時中國對水就會特別感興趣。
可以確定的是,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更需要原料。北京早就開始在非洲用基礎設施換能源。未來中國在中東也會更加活躍。北京在實施最新的月球計劃時也提及,任務旨在探測月球上是否有稀有金屬和天然氣。關鍵問題是:中國會有一天如此需要資源,以致於北京寧願打破《南極公約》,與其他國家為敵?目前看來還不太可能,但是也不無可能。
作者簡介: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專欄作者,已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編譯:安靜
責編: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