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NVIDIA在華受阻 稱華為最大競爭對手

2024年2月23日

AI晶片公司NVIDIA財報亮眼,帶動自家股價大漲超過16%、市值增幅刷新華爾街紀錄,也連帶讓美股勁升。不過,NVIDIA對中國的出口仍受限制,近日更首度將中國科技大廠華為列為「最大競爭對手」。

https://p.dw.com/p/4cmSU
英偉達(NVIDIA)財報預估營收超預期,帶動股價大漲。(資料照)
英偉達(NVIDIA)財報預估營收超預期,帶動股價大漲。(資料照)圖片來源: Andre M. Chang/Zuma Wire/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佔全球高階AI晶片市場約80%的NVIDIA(中譯:英偉達,又稱輝達),本週在財報中預期季度成長約3倍,遠超市場預期,穩站全球AI晶片主導地位。然而,美國的出口管制仍衝擊了英偉達在中國的發展。

近年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然成為科技市場觀察重點,對於晶片及圖形處理器的需求強勁。英偉達週三(2月21日)預測,今年第一季營收成長將達到233%,高於華爾街分析師預期的208%。在2023年前三季,英偉達的營收也超出市場預期的一至兩成。上季財報公佈後,英偉達市值更單日增加2770億美元,如今已成為僅次於微軟及蘋果的美股市值第三大公司。如此強勁的成長速度能維持多久,成為分析師關注焦點。

不過,中國市場對英偉達來說卻是例外。《南華早報》引述英偉達財務長克雷斯(Colette Kress)週二(20日)的說法:「除了中國之外,所有其他地區的(市場)增長都很強勁。在美國政府10月實施出口管制規範之後,我們在中國的數據中心營收大幅下降。」克雷斯指出,在美國更嚴格的管制下,英偉達轉而出口不需要許可證的替代產品到中國。

英偉達在全球發展看好,但中國市場仍受美國出口限制影響。圖為英偉達美國加州總部(資料照)
英偉達在全球發展看好,但中國市場仍受美國出口限制影響。圖為英偉達美國加州總部(資料照)圖片來源: IMAGO/Pond5 Images/Sundry Photography

延伸閱讀:逃避美國禁令 英偉達為中國市場晶片「降速」

中國市場仍受阻

在美中競爭的背景之下,英偉達在中國市場方面的發展仍受到美國法規限制,無法將先進晶片出口至中國。分析師估計,中國的AI晶片市場價值70億美元。

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週四(22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證實,將推出2款針對中國市場的新AI晶片。「我們正在向客戶提供樣品,2種晶片都符合無需(美國)許可證的規定。我們期待客戶提供的回饋。」黃仁勳表示,希望能爭取到業務。

黃仁勳在採訪中並未公佈這2款新晶片的名稱,亦未透露接受樣品的客戶為何。英偉達官方也未回應此事。

去年11月,科技媒體​​SemiAnaanalysis曾報導,英偉達正在籌備針對中國市場推出3款晶片——H20、L20和L2。晶片中雖然包含了英偉達AI作業中大部分的新功能,但降低了部分運算能力,以遵守美國政府去年10月擴大實行的出口管制措施。

其中H20為3款晶片中,功能最強大的一款,原定去年11月發佈,但因伺服器廠商方面的問題延後。路透社在本月的報導曾披露,英偉達已開始接受H20晶片訂單,批發商定價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推出的競爭商品接近。

延伸閱讀:美國商務部長稱「絕不會讓(中國)迎頭趕上」

華為近幾年開始研發AI高階晶片,如今被英偉達列為競爭對手之一。(資料照)
華為近幾年開始研發AI高階晶片,如今被英偉達列為競爭對手之一。(資料照)圖片來源: Joan Cros/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華為列競爭對手

據報,英偉達在本週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在包含人工智慧晶片等多類別,首度將華為認定為「最大競爭對手」

英偉達提及的其他競爭對手還包括英特爾(Intel)、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博通(Broadcom)與高通(Qualcomm)、亞馬遜與微軟。

英偉達指出,華為在供應圖形處理器(GPU)、中央處理器(CPU)等用於AI的晶片,都可與業界競爭。英偉達也認為華為是有能力自行設計硬體與軟體改善AI運算能力的雲端服務公司。

儘管華為在國際聞名的是電信及手機業務,但過去4年來持續打造AI晶片產線,其中「昇騰」(Ascend)系列晶片成為英偉達AI晶片線的競爭產品,例如「910B」晶片,是英偉達2020年推出的A100晶片主要對手。

延伸閱讀:美欲限縮中國晶片發展 出口管制有用嗎?

華為在2019年正式發佈「910」晶片,儘管華為宣稱該款晶片為「世界上最強大的AI處理器」,但並未減弱英偉達在中國市場以外的主導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技巨頭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過去長期是英偉達的重要客戶,但有消息指出,百度集團已於去年8月轉向華為下單,儘管訂購數量不多,但此舉也像徵著在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出口管制的情況下,中國公司已開始企圖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