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撤離中國:想說再見不容易
2023年10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安德林加(Jason Andringa)的維梅爾(Vermeer)公司是在中國建廠的眾多美國企業之一。這家總部位於愛荷華州的企業是一家擁有 4000 名員工的工業和農用機械製造商,二十年前在中國開設了一家工廠。安德林加是該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他經常訪問中國,這個被許多人認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快速增長、面向未來的經濟體。但是,現在維梅爾和許多其他全球生產商對中國的態度已經改變了。
安德林加說:「如果我們當年沒有在中國建廠,現在肯定不會建了。」
他沒有離開的打算,並對工廠的營運感到滿意,但是他說,鑑於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似乎有可能升級,他不會在中國擴張。他擔心,在一個與美國相互對立的國家雇傭員工和獲得公平待遇可能會越來越困難。
上周二(10月17日),拜登政府表示計劃停止向中國出口由英偉達(Nvidia)等公司設計的更先進的人工智慧芯片,這是這方面的最新例證。此舉旨在遏制中國政府獲得可用於武器的尖端技術。
目前的調查顯示,美國商界領袖急切希望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並將投資轉向其他更友好的國家。與華爾街鼓勵將離岸生產外包到中國的時代相比,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美國經濟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數據顯示,墨西哥已超過中國,成為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目的地,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的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撤回了對華投資。
撤資風潮
如果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個月在三藩市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論壇期間會面,貿易關係惡化可能會成為一個關鍵話題。白宮正在努力安排一次會議,但計劃尚未確定。
在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期間,美國生產商已開始小規模撤離中國,為了轉移供應鏈以規避關稅成本。
拜登領導的美國政府和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持續惡化,從貿易戰演變成圍繞台灣問題和美國擊落中國間諜氣球事件引發的地緣政治鬥爭,美國生產商撤離中國的趨勢更加明顯。
更多閱讀:中美競爭,前景如何?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8月訪問中國後表示,美國公司向她抱怨說,由於罰款和突擊搜查等政府行為增加了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風險,中國已變得「難以投資」。
專注於中型企業的咨詢公司RSMUS高級分析師多拉德(Matt Dollard)說:「我們有一些企業正在全面撤出中國。」
例如,多拉德正與一批汽車供應商合作,他們計劃在三年內完全退出中國市場。但許多人發現,要離開一個擁有如此龐大生產基地的國家並非易事。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最終會擴大在其他國家的業務,而這些國家仍然需要來自中國的零件和原材料來生產成品。
「中國加一」戰略
人們對中國的情緒波動從數字中可見一斑。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在6月和7月進行的年度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削減或暫停了對中國的投資,創歷史新高,創下歷史新高,遠高於去年調查中的22%。調查的大多數受訪者都是美國大型跨國公司。
該組織表示,地緣政治是「長期影響商業信心的最大問題」。然而,只有少數公司表示計劃完全撤離中國。
面對這些壓力,許多企業正在推行所謂的「中國加一」戰略。這些公司不在中國擴張,而是將新投資轉向越南和印度等其他低成本國家。
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一些公司正在加倍投資中國。總部位於亞特蘭大的玩具製造商Kids2的首席執行官甘尼格爾(RyanGunnigle)表示,他將繼續投資其中國工廠,增加自動化程度和新產能。甘尼格爾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他正在越南開展一些項目,「但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中國仍然擁有玩具行業所需的強大基礎設施、高品質生產商和低成本。
政治憂慮
與此同時,那些力圖在其他國家建立新工廠或尋找現有供應商的公司也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它們往往最終仍然嚴重依賴中國工廠提供零件和材料。
更多閱讀:美國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代價幾何?
埃斯蒂爾(Jim Estill)正在為這個問題而苦惱。他是加拿大丹比電器公司(Danby Appliances)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一半以上的產品在美國銷售,五年前,該公司85%的產品來自中國工廠。他正逐步轉向土耳其等國的供應商,並希望在明年將中國供應基地的比例降至50%。
丹比公司還在美國和加拿大擁有自己的工廠,負責部分產品的最終組裝,並在過去幾年斥資2000多萬美元收購了加拿大的工廠,為這些工廠提供零件。埃斯蒂爾說,這些零件以前都來自中國。
「我的擔憂主要是政治上的,」他說,「我們明天早上醒來可能會發現中國正在入侵台灣」,那將會毀了他的生意。
(路透社)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