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IT巨頭聯合發難
2013年12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谷歌、蘋果、雅虎、臉書及微軟周一(12月9日)在主要媒體和新聞網站http://reformgovernmentsurveillance.com聯合發表了一份公開信。這次聯手"發難"的八家網路巨頭經常為了市場競爭而拼得你死我活,但這次他們發現不得不彼此合作,以減少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監控門"爆發給整個行業所帶來的巨大損失。
八家公司中的其餘三家為推特、Linkedln和美國線上。他們呼籲加強對於電子間諜行為的監管。"IT八巨頭"幾乎囊括了網路及電腦領域的方方面面,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多多少少與他們產生關係。
隨著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日益深入社會生活,他們已經成為經濟中重要的一環。而手中的大筆資產又讓他們能夠出錢雇傭游說集團和資助政治活動,以求對公共政策產生影響。
網路巨頭極力與NSA撇清關係
最近六個月以來,前NSA雇員斯諾登公佈大量美國秘密文件,而"八巨頭"在周一發動的公關攻勢正是這一事件的附屬產品。相關記錄顯示,過去5年以來,NSA曾憑借秘密法院指令,從各大技術企業獲得電子郵件及其他個人數據,同時又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非法進入這些企業的數據中心,竊取其它訊息。
矽谷通過法律途徑發起反擊,並試圖在國會推動修法,以求能夠獲得有關秘密法院指令的更多訊息。許多企業還引入了更多的加密技術以保護用戶數據免受政府間諜和其他人的"窺探"。
訊息技術產業通過各種方式極力避免給人留下"自願向政府提供用戶電郵及敏感數據"的印象,而周一的公開信以及新設立的"反監聽"網站則是最新的一次集體嘗試。
儘管這次宣傳攻勢名義上針對全球所有國家的政府,但鋒芒所指的主要目標顯然是白宮。
矽谷與華盛頓關係密切
德新社分析稱,網路巨頭們集體向白宮施壓,體現出他們對於針對其系統和用戶的間諜行為非常惱火。迄今為止,美國政府、軍方和情報機關在緊要關頭都站在美國高科技企業一邊。矽谷的崛起少不了國家的鼎力相助,類似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這樣的軍火康采恩向加州矽谷輸送產品和工程師。冷戰期間的軍備競賽是電子科研投資的重要推動力。而網路的主幹也是在上世紀60年代國家巨額投資基礎上產生的。
在網路時代,IT行業與美國政府之間的關係也得以長期維持。媒體報導稱,當谷歌遭到疑似來自中國的大規模駭客攻擊時,其創始人之一的佩奇(Larry Page)立即向美國檢方高層求援。所有跡象都顯示,當時尤其是中國異議人士的谷歌賬戶被鎖定為攻擊目標。這一事件對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關係也造成了影響。那時的美國網路企業認為,華盛頓的政治人物在關鍵時刻是靠得住的。
現在情況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許多國家中力量均衡已經過於偏向政府一邊,遠離個人權利,而這些權利是銘記在我們的憲法上的,"公開信中寫道,"這損害了我們都極為珍視的自由。現在是做出改變的時候了。"
網路企業擔心用戶被嚇走
公民自由並非唯一受到威脅的東西,職責本應是打擊犯罪的那些政府機構之所以把技術企業看成"訊息富礦",原因之一是後者為了定製服務和確定廣告目標群體而儲存了海量個人數據。
通過對用戶的搜索請求、網頁瀏覽習慣、社群網站發帖甚至電邮内容进行分析,這些企業可以確定例如向某個用戶展示哪種類型的電子廣告才最為有效。NSA事件爆發後,技術企業日益擔心民眾會害怕使用網路服務或者減少分享個人訊息。這樣的改變會讓網路巨頭們更加難以增加廣告收入,並最終導致他們的股價下跌。
雅虎首席執行官瑪麗莎‧邁耶(Marissa Mayer)發表聲明稱,NSA事件"動搖了我們用戶的信任"。
世界兩大富豪--谷歌總裁佩奇和臉書掌門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同樣加入了這場"合唱",要求美國實施改革,保護個人訊息。
美國情報官員態度堅決地為電子間諜行為作出辯護,反駁稱NSA的策略曾多次協助制止恐怖襲擊。官員們同時堅持認為,該機構已經注意到不要探視美國公民的談話或訊息內容。
歐巴馬已經要求一個由他親自挑選的顧問組成的專家小組,在本月內向他報告間諜事宜。他最近還表示,將會要求NSA在處理數據時作出"一些自我約束"。
白宮發言人海頓(Caitlin Hayden)暗示,當局計劃在歐巴馬的顧問團完成審查工作後,針對周一公開信中提及的諸多問題做出回應。"我們已經一再表示,我們將致力於在適當的約束、監控、透明度以及可靠度下進行情報工作。"
新美洲基金會開放技術研究所的政策主管凱文‧班克斯頓(Kevin Bankston)對美聯社表示,與這些IT巨頭以往有關徹底審視情報工作的聲明相比,周一的公開信更進一步,比如對NSA等機構進行的大量數據收集工作作出"明確譴責"。
來源:美聯社/德新社 編譯:石濤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