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22後中國對台策略解析

鄒宗翰
2022年2月1日

北京近日不斷宣傳「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各方也傳出,2022下半年中共會在二十大對「台灣問題」提出新對策,德國之聲專訪兩位專家,讓你用一篇文章看懂未來兩岸局勢可能發展。

https://p.dw.com/p/46LHP
Taiwan Symbolbild Konflikt mit China
2021年中國軍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高達961架次,是2020年380架次的2.53倍。圖片來源: Dado Ruvic/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信賢1月28日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中國官方近日高調宣傳「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跟中共二十大的新部署和主張有關。

他表示,北京對於「統一後」的安排越談越多,但他有一項最新的觀察,認為「一國兩制」這個「手段」未來可能會被淡化,雖然方案不會消失,但考量「總體方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提出一個超越「一國兩制」的完整體系或全新的概念。

王信賢表示,雖然還難以推測實際內容,但他認為新的方案可能會「更具實踐面」。他表示,習近平近來講話中,「一國兩制」都放在港澳,未特別與台灣連結。此外在「第三次歷史決議」,習近平地位已超越鄧小平,在涉台議題上,在美中關係變化下,應該也會追求超越鄧小平所提出的理念。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1月28日則對德國之聲說,中國各界2021年涉台談話次數增加,「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其實是集結習近平十九大以來涉台重要談話。他認為,中國對台政策短期不會有太大改變。

他表示,解決台灣問題對北京來說是「歷史的使命」,對台將持續強化「三手」:第一手,透過武力準備推動「反獨」、加大軍機繞台對台灣施壓,防範外力介入;第二手強化「促融」,利用福建地區和金馬推動「同等待遇」和社會經濟融合。第三手是加強「促統」。

張五岳說,北京未必會在二十大提具體的時間表或方案,但一定會在政策上越來越清晰,「透過人大單邊立法、相關作為和政策宣誓表達反獨促統跟促融」。

Handelskrieg | Fahnen von USA und China | Symbolbild
美中關係2022年還是以競爭為主旋律,雙方在台灣問題上可能會有更多交鋒。圖片來源: daniel0Z/Zoonar/picture alliance

美中博弈影響兩岸談判

中國官方多次強調,要「牢牢保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跟主導權」。近來不同學者提出,兩岸談判的機會「微乎其微」,未來將是中國大陸「單方面、一次性處理」。王信賢和張五岳則認為,兩岸談判關鍵在於美中關係。

張五岳說,兩案要談判得有「互信」,但現在習近平與台灣總統蔡英文不可能接受對方談判前提,使談判現在變成「假議題」。

他認為,北京最後仍會主張談判,但是「以武逼談」,而這關鍵就是美中博弈後大國力量的消長。他說:「北京的立場認為美中『大兩岸』決定台海『小兩岸』。」

張五岳提到,很多學者談到3個10年,第一個10年就是2020到2030,美國總體國力領先,中國擁有局部優勢,但2030到2040,美中之間國力可能在「伯仲之間」。北京認為,2040以後,中國至少在亞太地區,在第一島鏈國力跟軍力可以遠遠超越美國。

他表示,北京會以階段性方式處理台灣問題,利用國力消長的優勢推進統一。他說:「如果說中方短期就急於解決台灣問題,甚至不惜跟美方全面性攤牌,甚至影響它國家總體的建設跟發展,我想是言過其實。」

王信賢也說,對於中國來說,「台灣問題」雖然鑲嵌在中國內部所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和外部與美國在貿易戰後的競爭息息相關。

他從「中國的主觀願望」分析,統一時間表會跟以下幾個年份的重大事件是關鍵:2022年台灣「九合一大選」、美國期中選舉、中共二十大;2024年台灣1月和美國11月進行總統大選;2027中國建軍百年;2035是兩個百年中間點;2049則是時間表終點。

王信賢提到,二十大提出的相關舉措會在2024年得到驗證,北京會用這樣的方式持續探索統一台灣的方式,但是目標不會改變。

Taiwan - Tsai Ing-wen
各界關注蔡英文在第二任最後會在兩岸關係上做出什麼重要的決策。圖片來源: Walid Berrazeg/AA/picture alliance

北京不在乎台灣民意?

北京有自己的時間表,但台灣主流民意卻和北京口中的「心靈契合」越走越遠。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定期發布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和統獨立場數據,台灣人認同在2005年首度超過「都是」之後,在2020年來到1992年調查以來最高的64.3%,2021也有62.3%,中國人認同到2021只有2.8%,都是的則為31.7%。

同一份調查,台灣人統獨立場到了2021年,維持現狀仍為多數,但偏向獨立的民眾從2018年開始從15.1%攀升到2020及2021超過25%的狀況。

王信賢認為,兩項調查的中間選項都是「避風港」,如果在沒有壓力的情況,數字差距會更大。他也表示,台灣人的「永遠維持現狀」,在北京看來就是「華獨」,同樣不會被接受。

他提到,習近平智囊「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1月15日發文稱,「國民黨「頑固派」和民進黨「反動派」同質化是危險的,都是阻礙統一的主要敵對力量。王信賢不認為這番話只是代表他個人,而是整個中共體系裡面,認為台灣已經沒有「統一力量」。

張五岳說,北京的對台政策「基本上是失敗的」,其高舉「反獨」、「促統」、「促融」跟台灣主流民意「相去甚遠」,但北京不會因為這樣而改變。

他表示:「誰說北京的對台工作是要以台灣內部為主要的考慮?誰說北京的對台工作要爭取台灣民心?」

張五岳強調,如果這兩邊目標不同,「北京當然願意讓台灣民眾傷心、痛心也不會去改變他的立場和目標。」

他分析,這樣才可以解釋,為何2018以來,北京對香港政策都是「有害國民黨,幫蔡總統加分」,並說:「北京對台政策我們要很清楚,戰略上完全藐視台灣。」

但兩位學者都認為,北京在「戰術」上還是會持續想辦法爭取台灣民心,關注2022年台灣「九合一選舉」和修憲議題,加強青年和基層交流,並持續融合發展工作。

台灣該怎麼做?

兩位學者提到,北京公佈「台獨頑固份子清單」沒有放入蔡英文或是賴清德,也許還留有轉圜餘地,不需「定性定調」只留下「鬥爭」的選項。

至於台灣方面,張五岳認為,現階段關鍵在「危機管控」、「避免誤判」,如何「親美」但是「穩中」很重要,讓「兩岸格局不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在美中政策都在區隔對方政府和人民時,台灣政府得想辦法持續跟中國民間溝通交流,「對大陸民眾表達適度關懷和善意」,降低雙方敵意」

王信賢則提醒,台灣政府現在自然可以從「抗中親美」得到執政的正當性,但考量台灣整體安全風險,領導人要更加謹慎。他從蔡英文近來針對蔣經國的談話分析,認為她想「更從國家的大局出發做決策」,釋放出「讓大陸和台灣內部可以解讀為不是這麼『獨』的立場」,以爭取更多談判的空間。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