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戶不再是眼中釘
2007年3月28日所謂「重慶釘子戶」事件在媒體近乎炒作的報導之下也廣為世人所知,事情本身其實並不複雜。重慶一處商業用房的業主吳萍與房地產開發商在拆遷費用以及補償方式上出現分歧,據說吳萍向開發商提出了2000萬人民幣的動遷補償費,而遭到對方拒絕。法院判決強制業主拆遷,而吳萍和丈夫拒絕執行。這一場目前依然僵持不下的拆遷官司,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一個幾乎在中國幾乎每個大城市裡都上演過或正在上演的「釘子戶事件」,為什麼能讓大家如此興奮呢?
中國資深媒體人,冰點周刊前主編李大同對這一現象進行瞭解釋,「釘子戶在中國的媒體歷史上曾經是負面形象,意味著抗拒公共利益的家庭,而今天釘子戶的含義完全改變,變成公民依法維權的正面形象。民間積累了很多情緒,因為這些年來,中國城市擴建改建中一個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官商勾結,侵犯公民合法的房屋財產,這個火已經積的很大了,突然間冒出這麼一個非常帶有戲劇性的,堅持不懈的個體戶,大家都很興奮。代表民眾的一種氣。」
北京理工大學社會問題專家胡星斗認為,「史上最牛釘子戶」成為媒體焦點和社會熱門話題,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人們對於私有財產權的重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一,老百姓的維權意識高漲,對於私有財產都有一種信念,也就是人們說的,『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第二點表明地方政府其實也在進步,能夠容忍這種維護權益的行為,如果過去可能早就用推土機推平了。第三,也反映了中央政府的某種開明。」
提到私有財產權,就馬上會讓人聯想到中國全國人大前不久剛剛通過的引起巨大爭議的物權法,儘管這部法律目前還沒有生效,但胡星斗認為,中央政府保護私有財產的決心,在本次「重慶釘子戶」事件中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儘管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迄今為止並沒有介入此事。但是,在目前的社會背景之下,政府沒有表態就是一種「表態」,正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所以我猜測,中央政府是不是要通過這樣一個事件,來對物權法進行宣傳啟蒙。像過去很多釘子戶這樣的情況,不允許媒體報導,這一次好像有點奇怪,破天荒的允許媒體大加宣揚的報導,這在過去是很少的。至少宣傳部中宣部沒有干預。我想可能中央是借此機會為未來物權法的實施做某種鋪墊。」
「最牛釘子戶事件」至今為止依然懸而未決,而吳萍的那幢孤零零的小樓依然在重慶市區那片荒涼的工地中央繼續挺立,很多專家對此事的最終結果進行了估計,大部分人的意見是,這座樓最後應該還是會被拆掉,但它所引發的關於私有財產與公民權利的討論也許還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