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誰反誰?歐盟在美中之間妥協
2005年2月17日離歐盟議會大樓不遠,一座白色圓頂大帳在布魯塞爾市中心平地突起,足有四層樓高。那是宣傳[京都議定書]的戶外廣告。2月22日,也就是下周二,當美國總統布希抵達歐盟的時候,這個大廣告一定會進入他的視線。他會想什麼呢?他又會說什麼呢?歐洲人確實很想知道。
京都——對美國保守黨人來說會是一個搶眼的詞兒。也是鬥牛士抖出的一塊紅布——如果美國是頭牛的話。聯合國試圖用它駕馭住這個高傲的龐然大物。就在喬治.W.布希出訪歐洲前夕,歐盟環境委員斯塔夫洛斯.狄馬斯再次要求布希簽署[京都議定書]。但是在這次雙峰會上,布希才不會與歐盟以及其成員國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他要解決的是跨大西洋的和睦,以及完結由新任國務卿賴斯炮製的微笑政策。
法拉瑟.喀梅隆,布魯塞爾一家名為「歐洲政策中心」的政治顧問所主任,對跨大西洋關係的敏感度如此估測:「我相信,華盛頓現在使用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口氣。這不是壞事。不過,歐洲人也期望美國能權衡歐洲利益而改變政策,比如在中東問題、環境問題、京都議定書以及國際機構等問題上面。」
美國既然發話,就會付諸行動。歐盟委員B.F.瓦德納女士如是說:「這不會只是妝飾。我深信,布希來訪時,如果我們齊心,就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在中東、阿富汗、以及與伊朗就放棄研製核武的談判上,美國與歐洲或多或少能達成某種共識。歐洲政策中心的卡梅隆也這麼認為。他還非常贊同德國總理施羅德對北約的分析,也就是北約不應該只是一個軍事同盟,也當成為美歐之間協調政策的一個論壇。此前在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上,施羅德的言論一鳴驚人。不過之後,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和歐盟理事會秘書長索拉納對施羅德的觀點變得緩和。
施羅德也要求美國與其他北約盟國多加協調行動,而不是獨斷專行,比如在伊拉克問題上。施羅德說:「因為我以為,在北約,也包括在歐洲的機構裡,大家都希望跨大西洋的對話能改善、增進,即使是在意見明顯的決策上,也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因為若要大家共同承擔責任,其前提得是,共同地決策。」
同樣,歐盟也可以是美國的勢均力敵的親密戰友,如果在決策時不以忠誠與保留、新歐洲人或老歐洲人來劃分階級的話。卡梅隆說:「我相信,當初伊拉克戰爭剛爆發時,歐洲人震驚無措,但後來還是達成了一致的戰略。他們改變了過去的古板做法,這很不錯。歐洲三個大頭——德國、英國和法國——在伊朗問題上緊密合作。現在已形成一個默契,他們深知,如果他們用一個聲音說話,會比用15個或者25個聲音有效得多。」
喀梅隆認為,羽翼逐漸豐滿起來的歐盟與美國之間將形成新的關係格局。可以想見,十年之內他們將達成基於新格局之上的基本協約。
至於歐盟與美國之間的默契會達到什麼程度呢?很快就可以從具體政策上看出端倪。舉個現實的例子:中國。歐盟想滿足中國這個重要貿易夥伴的願望,在今年六月取消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制裁。但是美國認為,歐盟銷售武器給中國,這將威脅台灣,既而造成該地區的雞犬不寧。
就此,歐盟委員瓦德納女士想要向她的新朋友賴斯說,在這個問題上,歐盟不會折美國之利而快中國。「我們取消武器禁運的時候,同時也會收緊對武器出口細節的規定,這樣就不會提高武器出口的數量了。具體做法還要再商榷。不過我相信,也會向美國人解釋上述做法的。」 瓦德納如是說。
取消武器禁運,但又不會提高武器出口量——聽起來兩方面都不得罪。這就是典型的歐洲式的妥協。不過,布希的手下紅人賴斯可不會輕易相信這個猴子戲法。歐洲人看來還得多費一番口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