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精神與公權力
2013年8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左派英媒《衛報》主編拉斯布裡傑(Alan Rusbridger)稱,英國政府高級官員要求他上交敏感數據,不過這位主編並沒有讓步。他表示,寧可銷毀這些斯諾登提供的機密文件,也不會將它們交給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或者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GCHQ)。
結果事情果真就這樣發展:GCQH要求《衛報》銷毀這些機密文件。拉斯布裡傑稱,在兩名GCHQ情報人員的監控下,該報駐倫敦新聞大樓內的相關硬碟遭到破壞。這位主編稱這其為該報歷史上"最離奇的時刻"。
受到牽連的還包括最早於斯諾登進行接觸、並將此事曝光的記者格林沃爾德:上周日,格林沃爾德的巴西同性伴侶大衛‧米蘭達(David Miranda)在倫敦希思羅機場被扣留,受了9個小時的問審。依據英國反恐法的第七條,米蘭達被問話,內容主要是有關他的家人、巴西的情況和他的男友格林沃爾德。擺在首位的當然是NSA事件,米蘭達在獲釋後向媒體表示。
引發強烈批評
英國情報機構近來的所作所為,引發了一場關於捍衛新聞自由的爭論。德國政府也認為此舉已經走得太遠。德國聯邦政府人權專員勒寧(Markus Löning)表示,《衛報》主編的描述令他震驚。勒寧對《柏林日報》說,他現在對英國的新聞和輿論自由感到擔憂。
記者無疆界組織認為,倫敦機場事件是對記者家屬的騷擾和攻擊。該組織的負責人雷迪斯克(Michael Rediske)對德新社說,英美試圖借此破壞針對兩國政府監聽報導的新聞出版渠道。他表示,強迫英國最負盛名的媒體銷毀機密文件,此舉令人膽寒。但雷迪斯克也提出質疑,為何《衛報》主編選擇屈服,而不是訴諸法律或者當即將此事向公眾曝光。
德國記者協會也表示,(英國政府)針對《衛報》的行為是對新聞自由的攻擊,這不可能發生在德國。"根據德國法律,一名情報機構的員工絕對不允許出現在編輯部,強制要求銷毀資料",該協會的發言人左納(Hendrik Zörner)說,"記者(在這種情況下)完全有權反抗"。 左納還表示,德國也出現過搜查編輯部的情況,但這些行為也並無合法依據。
新聞自由受到挑戰
儘管英國法律中有關於新聞自由的規定,但針對記者工作的保護,該國卻沒有成文的法律規定。和其他西方民主國家相比,英國針對新聞自由的規定相對籠統。英國的法官們有較大的空間,對這些法律進行註解和詮釋。另外英國還有針對誹謗和一系列反恐的法律,這些法律都為封口媒體提供了機會。
近來的斯諾登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據北德廣播電台報導,在《衛報》今年6月曝料斯諾登事件時, 很多英國保守報紙都聽從了政府的指示,沒有對此事進行報導。
不過現在英國媒體似乎已經掀開了新篇章。無論是《獨立報》、《每日郵報》還是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訊報》,他們都在報導此事的最新發展:英國首相卡梅倫可能參與了對《衛報》的干預和恐嚇。
美國:曼寧案導致社會分裂
周三,美國軍事法庭對前美國陸軍士兵曼寧的洩密案作出裁決,25歲的曼寧因洩密、電子詐騙和盜竊被判處35年有期徒刑,另外他還被開除軍籍。根據美國軍法,判決將交由一上訴法院審核,曼寧的辯護方也可以向其他法院繼續提出上訴。不過華盛頓觀察人士認為,美國總統歐巴馬不會輕處曼寧。
事實上,曼寧案和近來的斯諾登事件一樣,將美國政府置於非常難堪的境地。法院指控曼寧的行為罔顧後果,危害公共安全。曼寧曾在駐扎伊拉克的6個月間,下載並向維基解密洩露了70萬份美國政府和軍方的秘密文件。其中戰爭相關內容尤其讓美國政府難以向公眾"交待"。曝光的內容包括美國戰鬥直升機在巴格達追殺平民的一個影片。
曼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美國社會的分裂。調查顯示,有半數的美國人認為曼寧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將他看成是叛徒。但另外一半的公民則稱讚他的勇敢行為,稱其為愛國者。
白宮目前尚未對判決表態。不過觀察家認為,歐巴馬政府希望此案可以起到殺雞儆猴作用: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曼寧現在已經為自己的行為道歉,電視上的他一臉蒼白。
作者: Rachel Baig/ Miodrag Soric 綜合報導:萬方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