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廉價帽子短期內無法實現
2006年8月11日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數字,今年7月份中國外貿順差達到146,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並再次突破歷史記錄。今年頭7個月,中國的外貿順差為759,5億美元,同比增加了52%。
中國人民銀行此前公佈的今年第二季度報告中,建議實行一攬子措施,抑制貿易順差上升的趨勢。美國和歐盟一直批評人民幣匯率被人為壓低,以保持出口的旺盛勢頭,要求人民幣升值。匯率問題無法迴避,但央行強調,不能僅僅關注人民幣的升值,更為根本的措施是拉動內需,降低儲蓄率,增加海外投資等。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的中國經濟專家菲舍爾博士認為明顯改變匯率不符合中國的一貫政策:
「中國政府的設想是,改變貿易結構,轉向高品質高價值產品和創建本土品牌,找到新的增長領域。甩掉廉價生產基地的帽子以及由此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但這些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
菲舍爾博士認為,促進國內市場消費只能寄希望於一部分富裕小康階層,而由於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國民儲蓄的意願高漲,因此提升內需和降低儲蓄率談何容易。
外資不是外貿不平衡的原因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表示,中國的出口過分依賴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是外商投資的熱點,因此外貿順差很大一部分要歸於外商投資。目前中國國內對是否應限制外商投資的討論正在熱烈進行。對此菲舍爾博士認為:
「這樣的說法要放在一個大背景下來看,就是目前對國家經濟政策的討論。學者和官員在討論誰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經濟政策應向什麼方向走,其中包括引進外資的利弊。外資的湧入是經濟開放政策的必然結果,至少當初是中國方面所希望的,因此將貿易不平衡等問題歸咎於外資,是一種誤導。」
短期見效和持續發展的矛盾
中國經濟在今年上半年增長了近11%,據央行估計,下半年的增長率只會緩慢下降。央行將繼續緊縮貸款,制止經濟過熱。官方媒體再次呼籲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限制新項目上馬。政府的宏觀調控已經實施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但經濟增長似乎並沒有降下來的跡象,菲舍爾博士認為,中國的經濟政策面臨一個兩難處境,一方面要解決眼前的緊迫問題,需要短期見效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有必要進行深入的改革,但不會立即取得效果。菲舍爾博士說:
「政府不願動用匯率措施,讓人民幣升值,但其他金融措施,如提高利率的效果有限。而行政手段,如硬性限制貸款發放等雖然見效較快,但政府希望避免使用行政措施,而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調節。從長遠看為此要為此創造的條件是,讓以往得不到貸款的私人更多地通過銀行融資,並進一步打破政府,國有企業和銀行之間的不良資金循環。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涉及經濟政策的深層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