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鷹」為何未能飛上藍天?

2013年5月22日

「歐洲鷹」無人駕駛機項目以失敗告終造成巨額損失。德國國防部長因此遭到在野黨的激烈攻擊。上周國防部宣佈放棄此項目的研發。其中的原因早可預見。

https://p.dw.com/p/18cE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12月在蒙特利爾的國際航空組織大會上德國代表團還信心十足地表示:"該項目已達到相關的成熟水準,歐洲鷹已具備獲准進入空域的條件。"三個月後,國防部國務秘書考森迪(Thomas Kossendey)已不再那麼有信心。他在給記者的回信中寫道:"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檢測,由於如空許可出現問題,歐洲鷹系列產品的購置是否合理有待評估"。今年5月德國國防部宣佈結束無人駕駛機項目,但該項目至今已耗資約6億歐元。

缺乏防碰撞系統

據報導,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SA)已經宣佈無人駕駛機不得在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因為它不具備經過認證的防碰撞系統。該問題早已眾所周知。歐洲鷹項目在2000年年初啟動。2004年,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的一位工作人員警告說,尤其是在起飛和著陸期間的防碰撞保護必不可少。根據一份PPT演示報告,雖然無人駕駛飛機在2萬米的高空飛行,約是普通民航飛機飛行高度的一倍,但是在著陸和起飛時會造成危險,這份報告仍可在網上找到。此外,歐洲鷹飛行時要穿越繁忙的客機航線。演示報告還指出,迎面而來的飛行員"根本無法避免碰撞"。

據《法蘭克福匯報》上周周日版的一篇文章,德國聯邦國防軍負責審核採購的防禦技術辦公室61當時就已指出這個問題。然而2007年德國國防部依舊與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和美國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Northrop Grumman)就研發歐元鷹簽訂了一份合同,但其中並沒有提到自動防碰撞的系統。飛行安全由地面控制中心負責。2011年歐洲鷹完成從美國到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次試飛。期間,無人機與地面控制中心曾失去幾分鐘的無線電聯繫,這似乎證實了關於無人機缺乏安全系統的批評。

USA Drohne der US-Luftwaffe Global Hawk
「歐洲鷹」的基礎模型是「全球鷹」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聯邦國防軍雜誌《空軍》Luftwaffe.de網站上一篇文章援引德國聯邦國防軍防禦技術辦公室61主任斯泰格爾(Wolfgang Staiger)寫道:"歐洲鷹所需的安全標準等同於載人飛機。"而德國代表團去年12月在蒙特利爾召開的國際航空大會上更是再次明確強調:"沒有額外的檢測和避免碰撞系統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國防部之後已經承認,他們自2011年就已瞭解到有關批准的問題。第一篇指出該問題的文章卻在2004年就已發表。

失敗的其他原因

國防部日前宣佈結束該項目,似乎還有其他原因。人們猜測,美國製造商提供的數據不足以獲得歐洲方面的批准。此類的國防項目的一部分技術數據不能公開。但在歐洲鷹事件上,顯然是缺少歐洲宇航防務集團認為的必要訊息。而要通過另行測試而獲得這類訊息的話,德國聯邦國防軍可能還要追加數億歐元的資金。國防部的國務秘書考森迪在3月的回信中寫道:"歐洲鷹系列要獲得通航授權可能需要巨資是事實"。目前國防部尚未公佈更多細節。一位發言人告訴記者6月5日國防部長將在聯邦議院國防委員會面前表明立場。

Thomas de Maiziere 22. Mai
德國國防部長德梅齊埃面臨巨大壓力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同樣在"全球鷹"的基礎上研發無人機的北約宣佈不受歐洲鷹項目失敗的影響。北約的項目建立在"購買現成可用系統"的基礎上,一名北約官員在布魯塞爾表示,但北約卻並未說明如何說服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獲得飛行許可。

作者:Mathias Bölinger 編譯:安靜

責編: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