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訪德
2013年5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李克強訪德行程(5月26-27日)的第一個節目是參觀波茨坦的名勝無憂宮。這不由引發人們對歷史的聯想:當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250年前下令修建這座宮殿時,統治中國的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年間,清朝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
今天的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正在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3兆美元,居世界之首。而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在訪德前夕,李克強在5月23日出版的德國《世界報》上發表闡述中德關係的文章。文章首先突出了兩國間良好的經貿關係:德中雙邊貿易額佔到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30%;德國在華投資2012年增長28%,超過10億歐元;而在德國的外國投資中,中國已名列第三;此外中國已成為寶馬汽車最大的銷售市場,等等等等。
議題:貿易糾紛和保護主義
李克強訪問德國雙方首先關注的是經濟議題。特裡爾大學的中國研究學者海爾曼(Sebastian Heilmann)也這樣認為,他對德國之聲表示:"這次訪問的要旨是保持開放的經濟關係,制止歐洲出現貿易保護主義的反應。"海爾曼指出,從中國的角度看,德國政府在此應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即主張開放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在李克強訪問德國前夕,歐盟與中國間的貿易爭端繼續激化,這無疑將是兩國領導人在柏林會談中的一個中心議題。中國與歐盟間存在好幾個爭議點:不久前歐盟宣佈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徵收懲罰性關稅,緊接著歐盟又啟動了針對中國移動電信技術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此外在航空領域雙方也有爭議,中國航空公司在政府的授意下拒絕向歐盟繳納航空碳排放稅,因此可能面臨被禁止在歐盟境內降落的威脅。
歐盟缺乏統一對華政策
海爾曼教授認為,德國方面將試圖在歐盟內部平息不滿。德國不願看到一場貿易戰的爆發,因為這也會影響到德國對中國的出口。而這樣的努力可能導致德國外貿政策與歐盟委員會之間關係緊張。歐洲人似乎還無法制定並遵守統一的對華政策。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也遺憾地指出:"歐盟有28個成員國,也有28種不同的對華政策。此外歐盟還有自己的一套尤其動聽的中國政策。這樣中國就總是有可能利用各國間的分歧各個擊破,以貫徹自己的利益。"
本周日(5月26日)李克強將與德國總理梅克爾会晤。這已經不是兩人首次見面了,梅克爾上一次訪問中國時李克強也參加了接待和會談,而當李克強今年3月當選國務院總理時,梅克爾是第一個打電話向他表示祝賀的外國政治家。此外,梅克爾和李克強的前任溫家寶的個人關係也被認為相當不錯。
領導人良好的個人關係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德國問題專家劉立群認為,梅克爾和李克強有建立更良好關係的條件:"溫家寶是1942年生人,李克強總理是1955年生人,梅克爾是1954年生人。從年齡來講(梅克爾)和李克強更近,應該說沒有任何時代背景的差異,我個人感覺可能共同語言更多。"桑德施耐德進一步指出,在國際政治中,許多因素也取決於政治家之間的個人關係:"國際政治並不是不講人情的操作,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所以如果兩個要進行談判、解決問題的人相互間能很好地理解,總比兩人不能忍受對方要好。"
李克強在柏林的最後一個行程內容是與94歲高齡的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會面。施密特今年4月剛剛出版了自己的新書,這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書名是《最後一次訪問》(Ein letzter Besuch)。
作者:馮海音 編譯:葉宣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