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超級堵塞中的文化自信
2022年5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明鏡周刊》本周末刊登了題為「超級堵塞」(Der Superstau)的文章,繼續關注中國新冠防疫疫情給中國經濟以及德國經濟帶來的嚴重影響。
文章在開頭關注全球船運行業因為中國新冠封城停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指出:「數百艘貨櫃船在上海附近爭奪空間,世界貿易處於停滯狀態。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的激進封鎖政策正在危及中國的繁榮--以及德國作為一個出口國的商業模式。」
作者寫道:「中國新冠防疫混亂的狀況對德國公司構成了雙重威脅:一方面,來自中國的急需零件到達德國的時間太晚或根本沒有到達,另一方面,德國的貨物很難運到那裡。而且長期的緊急狀態破壞了中國人的購買情緒,對德國製造品牌產品的需求也在分崩瓦解。」
活體實驗
作者隨後問道:「事實上,北京的清零政策就像在一個有生命的物體上做實驗:該黨是否還能遏制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體?如果可以,對中國、對世界以及作為出口國的德國來說,代價是什麼?」
文章分析稱:「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正處於一個幾乎無法解決的兩難境地:寬松意味著更多的病例和更多的死亡,而與此同時,封鎖又扼殺了經濟,危及確保其權力的繁榮的承諾。瑞銀集團前首席經濟學家、牛津大學中國問題研究員馬格努斯說(George Magnus):『習近平的新冠政策早就不是僅僅與公眾健康有關,而是事關政治』。習近平已經宣佈,清零政策是人民能夠保護自己免受陰險病毒侵害的唯一途徑,而人民已經跟隨他。現在他已無路可退。」
「儘管存在種種問題,該黨今年的目標是經濟增長5.5%。『充其量,北京仍然可以通過大規模的刺激措施或對數字的嚴重操縱來實現這一目標』,經濟學家馬格納斯認為。但這很難緩解全球供應問題。僅僅清理上海的貨櫃积壓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作者分析稱:「面對中國現狀的僵化揭示了德國商業模式的根本弱點。為了廉價進口初級產品,並將成品銷往世界各地,德國作為一個出口國,依賴於正常運作的供應鏈和開放的邊界。」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的外貿問題專家阿克曼(Ulrich Ackermann)也在文章中表示:幾十年來,德國受益於全球貿易壁壘的拆除。現在建議公司為最不可能發生的情況做好準備--例如,如果中國敢於入侵台灣,與中國的貿易將完全凍結。北京認為該島是一個離經叛道的省份。
漢服和中國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與外界的隔絕,不僅僅體現在政治和經濟貿易方面,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瑞士出版的《新蘇黎世報》觀察到了中國年輕一代不再膜拜西方文化,而是更加推崇中國傳統文化的趨勢。文章在引語部分指出:「中國人不再模仿西方的一切,而是對書法和漢服越來越感興趣。」
作者發現:「很久以前的中國藝術和手工藝品最近在年輕的中國人當中變得非常時尚。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努力學習古老的手工藝技術,從而恢復中國的文化遺產。」
文章分析稱:「這是近年來大大增加的繁榮和隨之而來的民族自豪感的混合物,特別導致年輕一代越來越多地轉向自有文化。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人越來越多地購買國內品牌的服裝、化妝品或電子產品,而不是國外的產品。同時,許多人正在反思自己的文化傳統,並從中獲得自己的身份認同。中國人羨慕地看著美國和歐洲,盲目模仿西方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
作者隨後關注中國大地近些年來流行的漢服熱,指出:「漢服的商業化是走的最遠的。近年來,通過傳統服裝表達文化身份已成為一個具有相當大營業額的商業領域。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iMedia Research的數據,2020年漢服的銷售額接近10億瑞士法郎。五年前,這一數字僅為2600萬法郎。中國定期舉行相關的時裝展。到2020年底,有1500家漢服店。許多專家認為,這股熱潮才剛剛開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