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德國需要走出中國陷阱
2022年5月2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奧古斯堡總匯報》發表評論稱,新冠疫情使中國當權者露出了真實面目:為了確保政權穩定以及對民眾的絕對管控,經濟發展和民眾利益都可以被擱置一旁。這篇題為《德國應走出中國陷阱》的評論寫道:
"在清零政策的驅使下,上海等城市的居民被當局關在家裡,受到種種刁難。食品供應既不及時,也不充足。國家已將民眾的住家變成了監獄。問卷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在華德國人希望盡快離開中國。政府等於在明確告知世人:這些資本主義化共產黨人此前'一切為了經濟'的口號,現在已經變成了'為了政權違背民意也在所不惜'。
……
現在中國出口的產品就已經明顯減少,而這些正是德國所急需的,其中包括塑料元件、電子產品、服裝以及製藥原料。在至關重要的物流中轉站 - 上海,大批貨櫃货船無法啟航。很多貨物也無法運抵碼頭,因為很多卡車司機正在接受隔離。由於前期產品無法及時到貨,很多德國企業雖然訂單很多,但卻遲遲不能開工。
想當初,中國曾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加速器,而現如今,該國卻成了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中國的這一變化,對德國而言,後果極其嚴重,因為德國的大部分進口產品都來自中國。中國的經濟生活何時能恢復正常,目前無人知曉。這個計劃經濟大國已經毫無計劃可言了。"
評論寫道,大眾汽車40%的銷量來自中國市場,而對中國市場高度依賴的企業,絕不僅大眾一家。德國經濟早已陷入了中國陷阱。
"德國經濟的發展要看中國的臉色。俄羅斯的例子已經充分說明,經濟上受制於人是多麼的危險:如果失去了侵略者的天然氣,德國將會立即陷入蕭條狀態。因此擺脫普丁的擺布,只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基於這一可怕的現實,德國不應繼續增加對中國的依賴。在太陽能技術和稀土等方面,中國佔據著霸主地位。為了不在綠色能源領域受到中國的勒索,德國應從自由和可靠的國家獲取上述產品。"
《經濟周報》也撰文指出,中國清零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變得日趨明顯,而這一切則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施政理念有著密切的關聯:
"習近平並非各方期盼的經濟改革家,這一點在其執政初期就已露出了端倪。他發起的反腐運動顯然矯枉過正,以至於公司請業務夥伴吃頓工作午餐,都要猶豫再三。習近平非但不去努力緩解同美國的貿易爭端,而是要以牙還牙,也對美國產品收起了懲罰關稅,給國民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儘管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回落至數十年來的最低點,但這並沒有影響習近平對已經做大的高科技企業發起整治行動。以至於以創新著稱的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估值下跌了70%以上。
上述種種舉措的背後,是習近平推崇的民族主義政治綱領。今年秋季的黨代會上,習近平將爭取開始他的第三個任期。一名常駐北京的德國企業代表說:'習近平希望提升國家的角色,並減少中國經濟對外國的依賴。而種種防疫措施,都是為實現上述目標而做的表面文章。'"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