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成為中國企業併購首選目標
2016年6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按歐洲的標準,中國的經濟依然以夢幻般的高速增長,去年增長率為6%。不過,中國企業仍需要海外市場,以獲得新的增長動力。根據德國《商報》的一項計算,今年1至4月,中國就已表示有意收購12家德國企業,收購報價總值32億歐元,以季度為單位比較,超過前5年中的任何一年。德國併購聯合會主席魯克斯(Kai Lucks)也證實了這一情況。根據該機構的計算,到今年年底,中國在德收購金額會是去年的10倍。
拿著支票簿全球行
中國企業的金庫多年來滿滿當當。21世紀頭十年,中資更多地是流入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而現在,中國人業已加大在工業國家的投資力度。墨卡托(Mercator)基金會中國研究中心去年年中就已表示,世界正進入"中國資本新時代"。
成為中資收購目標的是歐洲企業,尤其是德國企業。魯克斯表示,德國是中國某些特殊工業部門的主要目標國。他指出,中國人實施一種填補空白戰略,尋找在某領域扮演特殊角色的個別企業。例如,2012年,中國人就收購了混凝土泵生產商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 )和施維英(Schwing)。此後,混凝土泵國際市場掌控在了中國人手裡。魯克斯指出,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有一個問題,即:他們的品牌不強,沒法開拓國際市場,而借用德國品牌和技術則可以起到"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的效果。
政府確定購買單
新近,位於薩爾州的垃圾回收處理公司EEW便以近15億歐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有官方背景的中國企業。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在德最昂貴收購行為。上月底以來,中資擴大對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股權事宜也在洽談中。中方計劃將股權佔有量從現在的10%增至30%,為此,中國康采恩美的(Midea)願出價45億歐元。
中國政府也參與了這一擴張戰略。李克強總理就曾在今年的"兩會"上對人大代表們說,中國應創建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今年起實施的五年規劃和"2025中國製造"計劃便體現了李克強這一說法。該計劃確定了中國經濟應大力增長的那些領域,包括自動化、環境技術、汽車製造、航空及訊息技術。
顧慮來自遠東的資金
德國企業的高技術水準並非中國人對德國情有獨鐘的唯一原因。著名國際會計公司安永中國區顧問孫軼分析說,德國人口碑好,被認為勤奮,守約,此外,德國人的英語不錯,與其它歐洲國家比,德國的罷工現象也少一些。德國因而是中國人的首選目標。
不過,每發生一次新的中資收購或入股行為,對生產基地轉移、專利盜竊、就業崗位減少的舊有害怕情緒便相應增加一回。尤其是中方擴大庫卡股權的計劃引起強烈反響。聯邦經濟部長嘉布瑞爾甚至表示,應優先考慮德國和其它歐盟成員國企業對庫卡的收購意願。他稱,中國對德國技術企業的興趣雖還未達至令人憂慮的程度,但"應引起注意"。
孫軼試圖打消這樣的顧慮。她指出,在安永的中國客戶那裡,並沒有發生生產基地轉移的現象,購買後拆除在德國的工廠搬到中國開張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魯克斯也證實了這一點。他指出,中國人學習很快,在企業經營方面也已有180度大轉彎。另外,對有中資入股的企業而言,也意味著獲得大機會,例如,更易進入中國市場。
國有企業
不過,實施收購的常常是國有企業,這一現象仍讓魯克斯感到憂慮。他擔心,中國政府的權力由此得以擴張,並導致市場的集中化。
例如,不久前,國有康采恩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稱,願出價430億歐元收購全球第一大植保商-瑞士的先正達(Syngenta)公司。就這樣,中國國有企業一夜之間便可成為全球最大的植物保護劑生產商。
安永公司雇員們沒有這樣的顧慮。孫軼指出,該公司的中國客戶們中約有一半來自私營經濟。現年40歲的孫軼曾參與過多個大的併購項目。她表示,中國人學得很快,也越來越專業化。她透露,德國有很多"目標"。她微笑著說,今年就會有若干個有名的企業被中國人併購。她說,不能透露更多。不過她說,德國政界和經濟界應盡快習慣來自遠東的資金了。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