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投資:中國進入角色轉換
2014年9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依照中國官方近日公佈的數字,中國已經獲得了直接對外投資(ODI)"千億美元俱樂部"的身份。商務部9月初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創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2.8%。
再看另外一組數字,更能打破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一些固有認識。商務部9月16日又發布消息稱,8月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14%,大幅低於預期。儘管較上月17%的降幅略有減小,但72億美元實際數值卻創下近5年來新低。而在對外投資方面,中國8月對外投資達到126.2億美元,同比大增112.1%。也就是說,從投資的絕對規模來說,中國的對外投資已經超越外商對內投資。
從投資目的地到投資方:中國進入角色轉換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9月16日向新華社表示,未來中國對外投資仍將處於快速上升時期,2015年對外投資規模可能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
而對於德國普華永道()會計師和企業咨詢事務所的中德併購交易合夥人魏諾曼(Roman Wollscheid)來說,中國已經完全進入從接受投資方到投資方的角色轉換,在過去的三四年中併購了許多美國和歐洲的企業。他認為,雖然中國經濟發展相比來說依然處於強勢,但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無法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向前邁進的狀態。這就意味著,必須購買技術,獲得市場的准入資格並通過品牌收購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成功,不能只專注國內市場。
中國30%對外直接投資傾向於失敗?
但中國企業海外擴張,併購投資的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Chadbourne & Parke律師事務所的投資顧問Edwin Lee最近更是在《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中表示,中國約有30%的對外直接投資傾向於失敗。面對這樣的表態,普華永道的魏諾曼表示應該謹慎看待:"總的來說,在所有企業併購案中,許多併購行為並無法達到當初的理想效果,這對於中國、美國、德國的併購方來說都是一樣的。"
魏諾曼指出,併購對於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首先,併購方必須清楚的瞭解,他到底買了一間什麼樣的公司?其後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才能將併購的企業有效的融合到自身的企業結構中去。讓併購的結果不會成為1加1等於1.5或者2,而是1加1等於3。這位中德企業併購專家透露,有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投資方來自何處,一半以上的企業併購行為不會產生價值。
民營企業海外併購的目標、困擾與機遇
另外,在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大軍中,大陸民營企業繼續保持重要角色。普華永道會計師和企業咨詢事務所的內部資料顯示,2014年上半年,民營企業海外併購年交易總金額位列歷史第二,國有企業海外併購活動增速不及民營企業。
在中國海外併購投資的領域裡,以前主要是中國的國有企業佔主導地位。但現在這一趨勢發生了變化。普華永道中德併購交易經理楊莉向德國之聲透露,如今許多私營企業在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或者它們是上市公司,需要技術上更新換代,在國內發展到一定的瓶頸時需要向外發展。這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私人企業有對外投資的需求,他們也正在積極的尋找目標。
許多中國企業如今也已經找到了在歐洲的收購目標,但卻因為對收購流程瞭解並不充分,錯失了許多良機。普華永道的經驗顯示,許多併購案的經濟效益其實非常高。中國併購方和德國的被併購方原本都能夠從中獲益。但由於中方在併購德國企業的過程中操作水準並不高,經常會看到其它德國或者來自美國的公司捷足先登,能夠更早的獲得賣方的信任。而許多中國公司從書面上來說,能夠提供一樣,甚至更好的交易條件,但就因為有些工作還沒有結束,比如說還未做最後的決定,或者沒有獲得併購許可及融資,就錯過了併購的時機。
雖然中國企業在進軍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仍然面對許多困難,但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從投資目的地到投資國的角色轉換會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產生積極的效應。魏諾曼分析稱,這是因為在引進外國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也能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讓中國的經濟發展擺脫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發展為能夠向世界市場推出高端產品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