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厚天高》遭影院封殺 導演:盼主角信人性美好
2018年5月1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從不知天高與地厚,漸學會很多困憂,也試過制度和自由…」
梁天琦在紀錄片末彈著吉他哼出香港樂隊Beyond一曲,這首他很喜歡的老歌句句道出心聲,也讓導演林子穎找到片名的靈感。
「《地厚天高》指的是這個複雜的世界,二來描繪這群人不知天高地厚。」林子穎與梁天琦同樣出身於香港大學,後者當時是本土派新興組織本土民主前線領袖。與其說政治覺醒,幾年來這一輩經歷更深是政治的殘酷,「一群人盲摸摸,出於單純的初衷想改變世界,但不知道世界如此複雜,政府會DQ你(取消資格)或搞政治這麼大壓力,鬥志慢慢被磨滅。」
故事在兩年前開始。
2016年大年初一晚,香港發生自六七暴動以來最激烈的騷亂。梁天琦在這場旺角騷亂後聲名大噪,更在同月的立法會補選以素人姿態挾高票落選,雖敗猶榮。本土思潮風靡年輕世代,風頭一時無兩。外界寄望這顆政治新星再下一城,在半年後的主戰場--雨傘運動後首場立法會換屆大選,帶領本土勢力改寫議會版圖。當時只有21歲的林子穎被這股熱潮吸引,《地厚天高》就在此時開拍。可是觀眾在90分鐘裡看到的,不是梁天琦踏上從政之路的壯志,反之是迷茫、抑鬱、孤獨。
一部主角沒看過的戲
一場騷亂不單改寫了梁天琦的政治前途,還有他整個人生。今年27歲的他被告煽惑暴動及襲警等控罪,是旺角騷亂中最重的一位,面臨最高十年囚期,法院最快本周宣判。這部作品屢獲殊榮,但林子穎抱著難以彌補的遺憾--主角始終無緣親眼一睹製成品。梁天琦從一月開審後一直被羈押,外界對他獲輕判甚至脫罪並不樂觀。
宣判在即,有甚麼話想告訴他嗎?「從沒想過!也沒有人問過我。」林子穎笑說,托腮沉默了好一陣子,「希望他仍然相信人性的美好,過去幾年政治圈的巨大壓力令他已經不再相信某些東西。縱使政治環境很黑暗,但人性本質是可愛的。」她苦笑梁天琦在可見將來都未必有機會看到,但希望他以至遭遇相同的人知道,他們並不如想像般孤獨。
不是社運政治片
「我想觀眾看到梁天琦只是一個人」
梁天琦在紀錄片自述抑鬱症兩度病發,一次在雨傘運動前,一次在選舉後。林子穎在拍攝過程中發掘出這位政治明星背後的人性,最終決定把作品去政治化,「一部分人把梁天琦及本土派罵得很狠,暴徒、破壞民主運動、滋事分子;另一部分人捧他做救世主、香港未來。很多時候,人只想看見自己想看的東西。」
一波接一波政治運動後,香港陷入前所未有的對立之中。就如英文片名《Lost In The Fumes》,導演眼中的梁天琦每每在迷失中訴諸香煙,也暗喻今天的香港落泊在溷濁迷霧中。
她希望透過大眾的共通語言--人性,把梁天琦抉擇的掙扎、這代人的失落娓娓道來,「很老土地說是修補撕裂」她笑言這是建制派特首參選人曾俊華的口吻,「社會上太多標籤,你是藍絲帶(親建制)、本土、港獨,但看不到人最純真的本質。」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梁天琦生於中港婚姻家庭,在內地出生的他一歲移居香港。
梁天琦在片中剖白鎂光燈後脆弱的自己,其中一幕講述主張港獨的他與競選團隊,急急刪除所有觸及港獨的帖文,又順應政府要求簽署聲明擁護基本法,直言「為了入閘(參選),吃屎也行。」初生之犢面對妥協卻拒還迎,稜角漸被磨平,他對鏡頭坦承「看著自己漸漸變成那些我唾棄的人」是從政的最大恐懼。林子穎希望這位有血有肉的梁天琦,能收窄不同群組的鴻溝。
「我要活得比你好」
這套已經是林子穎第三部紀錄片,前兩部《旺角黑夜》、《未竟之路》都與雨傘運動有關,她說見證著香港人的鬥心由盛轉衰。在她眼中,這群「很傻很天真」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無知,「在這麼不明朗的情況下仍想去改變,是帶著無知的善良、無知的勇氣。」
梁當初高喊的宣言: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兩年後的今天,林坦言政治上的革命暫時確實失敗了,浪尖上的人下場慘淡。《地厚天高》描繪本土思潮興起帶來短暫希望,「人們以為是雨傘後迷失的出路,怎料不是」,強橫對手令他們招架不來,結果希望幻滅陷入更大郁結,「這是一個很累的循環,有希望又失望,再有希望又再失望,要大家下次再鼓起希望很難。」
但對於今日香港社會彌漫無力感,她未完全絕望,並引述梁片中的一句話回應,「我無能為力扭轉局面,唯一可做的只有令自己變得更好。」它成為電影海報口號,對林子穎來說,也是面對困窘的小哲學,「政府想你不好過,想你離開,我偏要活得比你好」,相信埋下的種子會長留人心。
兩度獲獎 場場爆滿
《地厚天高》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年度電影之一,是唯一得獎的獨立電影。這個頒獎禮在影壇頗具份量,亦被視為金像獎的風向標。「當這套作品面對打壓時,有人認為值得與神級電影平起平坐,是很大鼓勵」,她上周完成台灣影展之行,訪問當天奪得第二個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特別評審獎,紀錄片早前亦遠赴羅馬尼亞參展。
諷刺地,作品在頒獎禮佔一席位,卻無法在主流商業電影院公映,只能零星地舉辦放映會。縱使如此,放映半年以來,每次開售總在數小時內賣光光,至今已累積約50萬港幣票房。監製崔允信形容成績已經超標,「很多單純在香港本土上映的商業電影,票房好的話也只有70至80萬港幣,我很有信心《地厚天高》一定能超越,更遑論作品的矚目程度。」
東方好萊塢踩著紅線起舞?
當大多數電影擔心沒有觀眾的時候,《地厚天高》躊躇的卻是場地。
弔詭的是,目前它可以名正言順在政府場地放映,但封殺它的偏偏是以商業掛帥的主流電影院。崔允信同時身兼《地厚天高》發行團體「影意志」的藝術總監,曾向香港所有電影院線申請上映,但統統吃閉門羹。有的推說沒有檔期,有的很直白歸咎受訪者太敏感,「總之不是商業考慮,大多數明顯是政治原因」。導演林子穎也坦言不開心,感到不值,「如果沒有觀眾要看,我們輸得心服口服,但現在連證明實力機會都沒有。」
香港近年政治題材作品如雨後春筍湧現,而且不乏佳作,《十年》以外還有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亂世備忘》,但它們面對相同命運,都無法登上主流大銀幕。崔允信說自從《十年》獲頒金像獎最佳電影,「自我審查愈趨嚴重、恐懼愈來愈大」,當年電影光是入圍已經引來內地封殺頒獎禮,令很多老闆丟失賺錢機會。他慨嘆行內人自劃紅線,用政治立場把藝術作品歸邊,反問「難道香港人去拍《建軍大業》、《紅海行動》就等於全部是共產黨?電影院放映不應等於認同政治立場。」
「放映就是抗爭」
訪問當天,導演和監製出席了映後座談會,其中兩位居台的香港觀眾分享時都感觸落淚。「因為離開了才更加感到無力,但我做這部戲時並不覺得這麼無力。」崔允信笑言,在重重掣肘下「放映本身已經是抗爭」,對於在電影業打滾多年的他來說,電影評論學會獎項別具象徵意義,「在於令行內人覺得不舒服,既然沒辦法勇武,在香港抗爭就是讓人篤眼篤鼻(看不順眼),他們沒辦法不承認這部戲和導演,導演學會春茗(春酒)都要介紹她!」
《地厚天高》將繼續以打游擊方式放映,團隊預計有望再持續大半年,也報名參加多個海外影展。他透露不少行內導演和編劇,觀看後都私下表示喜歡和明白作品,認為創作人還是「有良心的」,希望堅持下去能感動更多人身體力行。「我們受到很大鼓舞,如果愈來愈多人這樣想,十年後會否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