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看南海仲裁
2016年7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在詳細報導了海牙仲裁案的結果和背景後指出,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人們有很大的疑慮。仲裁法庭沒有強制執行裁決的權限,而拒絕參與仲裁的中國則威脅要全力維護其被認定為非法的海洋權益。
"這在實際中意味著什麼並不清楚。如果考慮到中國與全球進行和平貿易的巨大利益,對於習近平主席來說,冒著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甚至導致與鄰國或美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採取挑釁行動,是愚蠢之舉。而諸如繼續在黃岩島修建人工島礁或宣佈在南海大部分區域設立防空識別區等報復性措施,則過於冒險。實際上,仲裁提供了一個以和平方式解決海洋爭端的新的機會。"
《華盛頓郵報》刊登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格維爾茨(Paul Gewirtz)的署名文章,指出法律不是解決南海問題的鑰匙。"本次仲裁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積極貢獻,然而法律並不能解決南海的所有矛盾衝突。周二的裁決凸顯了法律在解決此類糾紛中的現實侷限,同時表明了未來在務實政策支持下通過談判結局爭議的必要和緊迫性。"
美國怎麼辦?
《南德意志報》也關注了南海仲裁結果可能帶來的後果。文章寫道:"如果北京採取挑釁性手段,例如(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或在靠近菲律賓海岸的爭議島礁黃岩島(Scarborough Shoal)修建基地,華盛頓就會面臨棘手局面。坎培拉澳洲国立大學的戰略研究專家懷特(Hugh White)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面對的是一個'災難性選擇':是做出讓步,接受中國實力不斷強大的事實,還是不惜冒引發更大衝突的風險展開軍事較量?後一種可能性沒有人願意設想。但懷特認為這是可能發生的,'這使得局面具有極大的危險性'"。
荷蘭出版的《人民報》(de Volkskrant)就中國拒絕接受仲裁寫道:"從北京對仲裁的反應看,民族主義的基調十分明顯,因此不能期待中國會停止將南海置於自己控制之下的努力。北京已經決定採取製造既成事實的策略。中國顯然認為,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冒險挑起一場戰爭,來制止中國在南海的擴張。這是一個現實的估計,但有時情況的發展不是由計劃和策略,而是由不幸的偶然和誤會決定的。中國的固執態度同時削弱了國際法的基礎,而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其他問題上倒是一再以國際法為依據來爭辯。"
奧地利的《標準報》(Der Standard)也報導了海牙仲裁庭對南海爭議的裁決。報導的結論是:"如果各方都認為自己有理,那麼冒險舉動升級為衝突的風險就會提高。因此對中國的競爭對手來說,仲裁結果並不是一個值得慶賀的理由,而是一個將重心轉向外交解決途徑的契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