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能否真正打響空氣污染阻擊戰?
2014年2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從1月1日起,受中國政府重點監控的1.5萬多家企業,須通過環保部門網路,公佈排污訊息。其中包括廢水和廢氣的即時監控數據。這一措施是根據去年8月中國環保部發布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訊息公開辦法(試行)》、《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及訊息公開辦法(試行)》中的規定。據悉這些國控重點污染源,排污80%以上。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在污染方面前所未有的訊息披露。
報導引述北京知名環保人士馬軍表示,當環保人士在去年要求官方公佈空氣污染數據時,他們當時並未抱太大希望,因此他們驚訝於政府此次要求訊息公開的力度,認為遠遠超出了預期。他也認為污染背後牽涉的是利益集團,此次舉措動刀企業,至少是一種變革的開始,但治理空氣污染需要幾年時間,即使是在最好的情況下。
《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寫道,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華盛頓辦公室琳達‧格裡爾(Linda Greer)表示,中國政府找到瞭解決污染問題的路徑,當他們面臨空氣污染的日子時,會對照即時數據對企業進行監管。
而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楯則向德國之聲表示,對環保部新規實施一個多月的進展還沒有更多的數據,但他對新規效果存疑:"中國現在走到今天這步,從決策層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是他已經很清楚的認識到,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需要改變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治理污染、修復生態,這在十多年前執政黨已經看得很清楚,但另一方面發展有一種路徑依賴,從體制本身有內在的增長沖動,這種沖動實際上來自不安全感,從外部和內部他們總覺得可能存在一種敵對力量,因此本能的要求經濟增長,在這樣一種矛盾中,很多已經進入決策的都做不到;訊息公開早有規定,為什麼做不到,就在於體制本身就存在這種內在矛盾。"
近年公眾對污染最直接的威脅來自空氣污染,2013年初北京率先啟動了"霧霾模式",據央視報導透露,2013年1月份,有25天北京公眾處在霧霾之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表示,北京上空懸浮著4000噸的污染物。其後媒體曝光的霧霾城市不斷增加,上海在去年末也慘變"霧都";華北、華中、華南的多個城市相繼被霧霾"淪陷"後,西藏的拉薩、陝西的西安等城市也未能倖免;至春節期間有近七十個城市籠罩在霧霾中。一些研究報告指嚴重的空氣污染導致中國每年超過萬人過早死亡。早在2008年,美國駐華大使館自測並即時發布PM2.5數據曾引中國政府抨擊。但民間要求中國氣象部門公佈PM2.5數據的呼聲不斷增高,從2012年中國當局規定一些城市發布該數據,目前已有179個城市開始發布PM2.5即時數據。
去年9月,中國政府宣佈拔款280億美元的治污計劃,提高對燃煤和汽車廢氣排放的管控。根據這項計劃,到2017年,北京及周邊的天津及河北省需要削減25%的PM2.5數值。根據環保部的污染排名,中國最嚴重的10個污染城市中有七個是環繞北京,這些城市的支柱行業大部分為鋼鐵、玻璃、焦炭和水泥業。早在2013年1月,中國環保環境環評司巡視員牟廣豐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環北京周邊地區興建了大批鋼鐵、水泥、化工企業等,這些都是北京空氣污染的主因。
李楯也認為,2005年至2007年中國環保部(當時為國家環保總局)發起三次"環評風暴",但環保部在與發改委等部門較量時顯得很"弱勢",發改委立項的多大個大型工程在"環評風暴"中屹立不倒。這些過往的歷史也再次提示公眾,對這場再次開始的空氣污染阻擊戰保持觀望:"能公開是好事,能不能做到,還要拭目以待。"
作者:吳雨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