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推民營經濟 專家:國進民退不會馬上改變

杜宗熹
2023年7月20日

中國政府近期一改過去基調,開始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本週還推出了多項新的指導意見,但專家和分析師認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困境應該不會馬上結束。

https://p.dw.com/p/4U9Yc
中國政府再次力推民營經濟發展,但外界看法不一,圖為今年6月夏季達沃斯論壇舉辦期間的天津街頭(資料照)
中國政府再次力推民營經濟發展,但外界看法不一,圖為今年6月夏季達沃斯論壇舉辦期間的天津街頭(資料照)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政府週三(7月19日)公佈扶植和推動民營經濟的「31條」意見,意圖挽回市場信心,並優化國內經營環境,部分中國企業家也對政府這樣的舉動表示贊成。但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趨勢不會在短時間內改變,未來仍要看是否推出具體措施。

中共中央和中國國務院週三公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和一系列指導意見,強調中國的私營經濟要「做大、做優、做強」, 努力營造市場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路透社報導,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增長疲軟,因此迫切需要重振私營部門,以提供經濟的增長關鍵動力,但因過去新冠疫情的限制措施,和針對科技、房地產等產業的廣泛監管,中國的私營部門已受到損害。

週一(17日)公佈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今年前6個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0.2%,但國有實體投資增長8.1%,顯示私營部門信心疲軟。此外,由於國內外需求疲軟,中國經濟第2季度增長緩慢,可能促使中國的決策階層實施更多刺激措施,以提振經濟活動

中國今年第2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6.3%,看似表現不差,但有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去年基數過低而造成的「虛高」。(資料照)
中國今年第2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6.3%,看似表現不差,但有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去年基數過低而造成的「虛高」。(資料照)圖片來源: Jade Gao/AFP

專家:要看是否有具體措施

彭博社報導,有分析師認為,雖然中國官方釋出的最新信號將受中國私營企業的歡迎,但這並不代表在對科技、教育和房地產等各方面進行嚴厲打擊之後,中國的政策會發生重大的轉變。

「我不認為私營部門最近經歷的嚴峻政治和商業環境,會因為一些指導方針而在一夜之間發生改變。」倫敦國王學院中國和東亞商務資深講師孫新(Xin Sun,音譯)表示,這些措施與之前的舉措一樣,都是一般性原則,「缺乏易於執行的具體措施」。

華東師範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陳弘信也同意這個看法,他對DW表示,「民營經濟31條」的成效要看後續是否還有具體措施,因為中國政府強調重視民營經濟,其實也不是第一次。但過去幾輪「放水」的資金都進了國營企業,反而形成國企到處收購民營資產的情況。

此外,底下官員如何解讀政策,更是關鍵。如果政府官員的邏輯仍是「國進民退」的話,那金融機構還是會選擇放款給國營企業,而非民營企業。陳弘信說,「如果沒有具體措施,(對官員)也沒有考核,(對官員來說)扶植國企還是比較安全」。

陳弘信補充道,2013年和2014年時中國政府也曾說國營企業將不再擴張,並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甚至還限制了國營企業的人員編制,「這樣才是比較實際的措施」。不過,他認為近期的情況相較於10年前,完全是反過來:中國的國營企業的人員編制還在增加,企業也還在擴張,因此擠壓到民營經濟。

而從金融業的角度,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經理人周先生告訴DW,他認為這次31條的重點在於金融行業必須合規,而31條中有3項條文提到促進司法訴訟和凍結流程的速度,其他則多半是「官方文章」 。

周先生解讀,未來中國官方應該會對民營企業的信貸和融資流程更加放寬,而且對貸款後的不良資產需要寬容,讓企業有還款彈性,以便最終不需要用訴訟的方式來解決債務問題,「這也是給恆大事件留個空間,(中央政府)不能把話說死」 。

中國地產商恆大集團的驚人負債,需要有退場機制,圖為香港的恆大中心(資料照)
中國地產商恆大集團的驚人負債,需要有退場機制,圖為香港的恆大中心(資料照)圖片來源: Miguel Candela Poblacion/AA/picture alliance

企業主看法不一

路透社報導,中國科技公司騰訊的創始人馬化騰週四(20日)在官方媒體上發表文章,讚揚中國官方對私營部門的新支持政策。他在文章中表示,騰訊對中國政府的指導方針感到興奮和鼓舞,且這些指導方針明確且「針對性很強」。

除了馬化騰之外,包含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等知名中國企業家,都對此表示讚賞,也有分析師認為,這對喚起中國私營企業家對市場的信心,仍有正面幫助。

彭博社報導,美國諮詢公司Teneo Holdings的董事總經理維爾道 ( Gabriel Wildau)表示,「這不會在一夜之間扭轉市場情緒,但私營企業家確實會認真對待這些信號,因此高層領導人的這一聲明和類似聲明會產生影響」。他甚至認為,如果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名義,直接發表類似聲明,「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維爾道說,中國認為私營部門和國有部門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儘管中國打算加強對企業的法律保護,但待遇總是會有所不同。

但陳弘信向DW指出,他最近遇到的企業家都表示,在中國的事業只要不虧損就好了,「不會再投資任何一分錢進去」,而且萬一企業出現虧損,就會進行裁員。

陳弘信說,他認識的企業主並非沒有資金,「他們銀行裡還有很多錢」,但寧願拿去購買資產,而不是投資在自己的公司,因為資產未來還有人會接盤,「所以像豪宅還是有人在收購,但其他領域就沒有辦法了」 。

(綜合報導)

圖為2022年北京的一場就業招聘會。(資料照)
圖為2022年北京的一場就業招聘會。(資料照)圖片來源: Jade Gao/AFP/Getty Images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