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秋菊,马钰莹,王 玥,高 寅,张 波 | 京西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及游憩化利用路径研究

京西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及游憩化利用路径研究

汪秋菊1 马钰莹2 王 玥1 高 寅3 张 波1

(1.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3. 北京京西生态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摘 要] 京西煤矿作为矿业文化遗址,被赋予“什么”工业文化基因,“如何”在游憩化利用中传承等已经成为废弃矿区再利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综合扎根理论、特征解构提取、图案提取、元素提取和结构提取等方法,构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的方法体系。以京西“一线四矿”为研究对象,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两大形态识别和提取工业文化基因,并提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路径。研究认为:京西矿区既呈现了地理环境、布局形态、主体建筑遗迹、工业成果等废弃矿区显性工业文化基因特征,又呈现了历史文化、精神文化、地方文化等隐性工业文化基因特征;京西矿区游憩化利用可采用客观主义发展路径、构建主义发展路径、象征主义发展路径和功利主义发展路径等。

[关键词] 工业文化基因;京西矿区;游憩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深入,传统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城市更新、调整产业结构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矿区退出生产,废弃矿区数量快速增长,大量工业遗存被闲置,废弃矿区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1]。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recreational utilization)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认为文化基因是由生物遗产基因衍生出来的概念,其实质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2-3]。借用此概念,工业文化基因可以理解为工业文化景观特有的、可代代相传的、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内在文化因子,是工业文化特征得以“遗传”的基本单位。我国废弃矿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见证了中国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历史递进,形成了迥异于其他文化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基因。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游客体验为目的的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很可能导致工业文化基因碎片化,甚至消失殆尽。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保护传承好人文资源,“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通过“挖掘和阐释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中。废弃矿区作为矿业文化遗址,在游憩化利用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工业文化基因,已经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废弃矿区在矿业生产活动中被赋予“什么”工业文化基因,“如何”在游憩化利用中传承工业文化基因等问题亟待研究。

国内外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起步于“工业考古学”(Industry Archaeology)。19世纪末,英国学者提出了工业考古学的概念,引发了当时社会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推动了传统工业区以工业遗产保护为目的的旅游目的地的出现[4-5]。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延伸提出了工业遗产[6]、工业旅游[7]、工业遗产旅游[8-9]等概念,开展了工业遗产分类[10-11]、旅游资源识别[12]、旅游资源价值评价[13-15]、旅游开发模式与建议[16-19]、旅游者感知与体验[20-21]等方面研究。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为工业文化基因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对于资源的认识仅停留在工业文化遗产或游憩资源层面,忽视了隐含于这些资源之中的工业文化基因的研究。

目前以刘沛林、胡最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围绕着“文化基因”开展了大量研究。学者刘沛林将“文化基因”的概念融入人文地理相关学科的研究实践中,率先提出了“景观基因”的概念[22],而后对传统聚落、乡村聚落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基因识别方法 [23-24]。然而景观文化基因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空间分异性,很难从已有的研究中推演与抽象出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

京西矿区作为首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2020年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关闭了最后一个煤矿——大台矿,至此告别了千年采煤发展历史。京西矿区蕴含丰富的工业遗产,及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一线四矿”。北京市已将“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建设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鉴于此,本文基于工业文化基因的新视角,综合景观基因理论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方法体系。以京西“一线四矿”为研究对象,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两大形态识别和提取工业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遗产的游憩化利用路径,为京西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方法体系的构建

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随着景观基因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刘沛林在提出景观基因理论时提出了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在此基础上,申秀英等学者依照该原则提出了景观基因提取方法,即通过图案、元素、结构和含义等方法对景观基因进行提取[25]。而后胡最等学者分析了这些基因识别方法在实践操作中的局限性,又提出了特征解构提取法[26]。综合目前研究成果,景观基因识别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图案提取、元素提取、结构提取和特征解构提取等。

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以工业文化景观为载体。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对工业文化基因同样适用。然而目前景观基因识别的方法往往是基于景观的二维、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视觉和感知等方面来提取景观特征的,虽然在提取景观文化基因外在特征上有一定优势,但对于一些隐性工业文化基因的识别、提取可能会出现信息的遗漏或缺失。鉴于此,本文综合扎根理论、特征解构提取、图案提取、元素提取和结构提取等方法,构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方法体系,分析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外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见图1)。

图1 工业文化基因识别的方法体系

采用扎根理论识别废弃矿区的显性和隐性工业文化基因。扎根理论是由格拉塞(Glaser)和施特劳斯(Strauss)提出的一种定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3个过程,将获取的原始资料进行概括、归纳,最后上升到系统理论[27]。扎根理论通过梳理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归属分类,避免了经验性观念或预设性理论模式的“程式化”限制,在识别显性与隐性工业文化基因上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然而扎根理论的数据来源为访谈等文本的客观资料,不能呈现工业文化基因的外在形态特征。因此,对于工业文化基因外在特征采用特征解构提取、图案提取、元素提取和结构提取等方法来识别。

二、研究区概况

“一线四矿”的“一线”指门大线,从门头沟站到木城涧站;“四矿”指沿门大线依次分布的王平、大台、木城涧和千军台四座煤矿。“一线四矿”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京西矿区游憩化利用创造了条件(见图2)。

(一)一线:门大线

从门头沟至木城涧,“一线”指门大线,产权属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路局),线路全长33.413 公里,全线为单线内燃线路。门大线铁路由斋堂煤矿公司修建,原为门斋铁路门板支线,1927年 7 月1日竣工通车。1957年门斋铁路由北京铁路局接管。由于清水涧至斋堂段线路未恢复,现称此条铁路为门大线,共设12站。门大线铁路途径城子村、琉璃渠、王平村、大台等地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沿线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二)四矿:王平村矿、千军台矿、木城涧矿、大台矿

“四矿”指门大线沿线的王平村矿、 大台矿、木城涧矿和千军台矿等四座煤矿,产权属于京能集团下属企业,总占地面积约589万平方米,现存各类地上建筑约23万平方米。“四矿”自2016年起到2020年相继退出煤炭生产,留下大量工业遗存,亟须转型升级。

图2 一线四矿示意图

三、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的识别

本文将京西矿区的“一线四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资料收集、分析和编码方法来对京西矿区的工业文化基因进行识别,得到了京西矿区工业文化基因的识别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矿区的实地调研,通过图案提取、元素提取和结构提取等方法进一步对京西矿区工业文化基因的外在特征进行提取。

(一)构建京西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首先,对京西矿区原来的职工进行开放式访谈,访谈不设具体的访谈问题,由访谈对象自由谈论其在京西矿区的经历和对京西矿区工业文化的理解。然后,针对每位职工表述模糊的部分进一步提问,以便得到清晰有效的访谈资料。本次共访谈了40位京西矿区原职工,每位职工的访谈时长为30~50分钟,受访人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然后依据扎根理论对其中30名矿工的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和编码,编码过程分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用剩下的10名矿工的访谈记录进行饱和度检验,确保得到了所有的工业文化基因编码结果。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访谈文本进行概念化和分类,从而提炼出初始范畴。首先对访谈资料逐行、逐段进行分析和编码,并用代表性的关键词语进行标注,形成初步的概念。通过多次反复的阅读和分析,对编码结果进行修正、筛选,最终得到了56个基本概念。然后根据这些基本概念的语义将其分类,对同一属性的概念群进行命名,提炼出地形地势、地质遗迹、工业建筑及构筑物遗迹、红色文化、方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18个初始范畴,受篇幅限制,本文中将部分开放性编码作为示例进行展示(见表2)。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为了提取出主范畴,寻找初始范畴之间的关联与逻辑,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18个初始范畴做属性归类,归纳出地理环境、布局形态、主体建筑遗迹、工业成果、历史文化、精神文化和地方文化7个主范畴。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为了从主范畴中抽象出更核心的范畴,通过对各初始范畴和主范畴进行深入分析,与工业文化基因这一研究目的反复比较,以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作为分类依据,最终提取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两个核心范畴,从而构建起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三级识别指标体系。京西“一线四矿”工业文化基因划分为七方面,其中,显性基因包含四个方面,分别为地理环境、布局形态、主体建筑遗迹和工业成果等;隐性基因包含三个方面,分别为历史文化、精神文化和地方文化。工业文化基因具体细分为18小类,显性基因共11小类,隐性基因共7小类(见表3)。

(二)工业文化基因外在形态特征的识别

依据扎根理论得到的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图案提取、元素提取和结构提取的景观基因提取方法对京西“一线四矿”工业文化显性基因的外在形态和隐性基因的物质载体进行识别、提取,分别得到了其显性基因的外在形态识别图示和隐性基因的物质载体识别图示(见图3和图4)。

(三)工业文化基因特征分析

1.显性工业文化基因特征分析

地上建筑物保存完好,生产设施拆除殆尽。京西矿区地上建筑物面积约为51.58万平方米,整体保存完好,服务于运煤修建的门大线铁路、内部窄轨铁路轨道及隧道结构保存得比较完整,而服务于煤炭开采的排水供水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动力系统(变电站、发动机房、泵房、压缩机房、锅炉房等)的设施设备全部拆除。反映煤业文化重要载体的丢失,成为工业文化基因传承过程中的“痛点”。

表2 开放性编码示例

矿区空心化严重,矿城空间隔离。随着京西矿区退出生产舞台,矿工或是退休,或是转移到市区或其他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矿区空心化特征明显。人的离开使得矿区的工业文化失去了传承主体,一些涂鸦时尚文化悄悄浸入,废弃矿区的工业文化已逐渐被忽视、遗忘。京西矿区停产后,接续产业尚未发育成熟,土地和建筑被闲置,人才大幅流出,矿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空间隔离。

表3 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体系

2.隐性工业文化基因特征分析

京西矿区的工业文化带有鲜明的“红色文化”特征。京西矿区作为北京地区产业工人的聚集地,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区之一。矿工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京西矿区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矿工开展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煤炭事业的蓬勃发展。

京西矿区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煤业习俗文化。京西煤业文化是中国煤业文化的典型代表。京西矿区在近千年煤炭开采活动中,形成了具有行业特点的习俗文化。一些有关京西煤业的歌谣、诗词、传说、节庆活动(如千军台、庄户古幡会)、信仰(窑神)等都具有浓厚的煤业色彩[28]。这些煤业习俗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矿工对于安全生产和美好生活的祈盼和愿望。

京西矿区在长期矿业实践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形成了煤炭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京西矿区在煤炭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有力保证了北京生产生活的煤炭需要。

四、京西矿区游憩化利用路径

游憩化利用是废弃矿区在城市空间更新、经济转型、工业文化基因保护的背景下开展的游憩功能空间重构。游憩化利用路径选择要服务于空间功能重构、经济发展需要,同时更要关注工业文化基因延续。废弃矿区分布在不同地区,受各地区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影响,其工业文化基因有共性,也有一定差异性。因此,要在尊重和保护工业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京西矿区游憩化利用路径。

本文在工业文化基因识别的基础上,以游憩化利用为目的,以工业文化基因保护和延续为重点,结合京西矿区工业文化基因外在特征与内在联系,提出了游憩化利用的四种路径(见图5)。

图3 显性工业文化基因的外在形态识别图示

图4 隐性工业文化基因的物质载体识别图示

图5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路径

(一)客观主义发展路径

客观主义发展路径,是在充分展示废弃矿区显性工业文化基因和隐性工业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游憩化利用。京西矿区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矿区工业遗存的原始外观,利用矿区遗留的主体建筑遗迹、工业成果和周边环境等显性工业文化基因反映矿山历史发展的连续性[29];另一方面要依托矿区隐性文化基因,打造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影视、艺术展览、采矿体验等形式进行文化输出,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满足游客文化体验、文化消费的需求。

(二)构建主义发展路径

构建主义发展路径,是通过集中展示废弃矿区的隐性工业文化基因而进行的游憩化利用。京西矿区在游憩化利用时不一定要全部保留原有的矿区建筑景观,可以对其进行改造或再建。构建主义发展路径核心重点是充分挖掘废弃矿区隐性工业文化基因,通过情境展演、举办节庆活动和利用虚拟投影、人工智能新技术等方式,对矿区历史文化、精神文化、地方文化等进行情境复原与再现,全面展示采矿活动、生活方式和社区背后的“真实文化”和“真相”。

(三)象征主义发展路径

象征主义发展路径,更侧重于对废弃矿区显性工业文化基因的展示,而对隐性工业文化基因的表达并不突出。京西矿区在游憩化利用中,可充分利用矿区现有的工业遗存进行功能改造,有针对性地保留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结构或构造上的一部分,从而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回忆,引发游客情感上的共鸣。在对矿区功能改造时,可以通过休闲街区、娱乐场所、康养社区等功能性区域和配套设施来吸引一部分游客在此停留,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此外,还可以将工业场所或建筑改造成为影视、节目拍摄场地、创意公司办公场所、会展场馆、节庆活动的举办地等。

(四)功利主义发展路径

功利主义发展路径,关注点不再是废弃矿区的工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是从商业盈利的目的来进行游憩化利用。京西矿区对于工业文化基因不突出的景观,可以根据游客的现实需求,对场所进行全新的塑造,形成创意产业园区、旅游综合体等。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工业文化基因的新视角,构建了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方法体系。以京西“一线四矿”为研究对象,识别和提取了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路径和机制。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构建了工业文化基因识别的方法体系。现有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在对隐性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提取时可能造成信息遗漏或缺失,本文综合扎根理论、特征解构提取、图案提取、元素提取和结构提取等方法,构建了工业文化基因识别的方法体系,弥补了现有方法的不足,拓展了景观基因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二,构建了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本文明确工业文化基因内涵和概念,以京西“一线四矿”作为研究对象,识别和提取地理环境、布局形态、主体建筑遗迹、工业成果等废弃矿区显性特征,及历史文化、精神文化、地方文化等隐性工业文化基因特征,构建了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尽管目前京西“一线四矿”工业文化基因保留完好,但随着煤矿逐渐退出生产舞台,人的离开使得矿区的工业文化失去了传承主体。如果不进行保护,会造成废弃矿区的工业文化逐渐被忽视、遗忘。

第三,提出了基于工业文化基因的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路径:客观主义发展路径、构建主义发展路径、象征主义发展路径和功利主义发展路径,为京西矿区的游憩化利用和工业文化基因的保护传承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京西矿区煤矿众多,分布区域不同,各个矿区的矿产资源和发展历程也不同,其内在工业文化基因也会呈现一些不同的形态或特征。同时,不同类型的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也不同。因此,未来还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废弃矿区(露天矿、井工矿)开展研究,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废弃矿区工业文化基因的异同之处,建立废弃矿区的工业文化基因图谱。此外,工业文化基因存在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未来可对工业文化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空间表达与空间数据探索等方法,揭示工业文化基因空间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1] 汪秋菊、周佳丽、布和等:《国外废弃矿区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进展》,《科技导报》 2021年第13期。

[2] 蒋思珩、樊亚明、郑文俊:《国内景观基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1年第1期。

[3] Moritz E:Memetic science,Panama City:The Institute for Memetic Research Press,1990.

[4] Viner D J. “The Marble Quarry,Iona,Inner Hebrides”,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Vol. 1,No.1,1976,pp.18-27.

[5] Kenneth H. :Industrial archaeologyan introduction,Chester Springs:Dufour Editions,1963.

[6] 骆高远:《我国的工业遗产及其旅游价值》,《经济地理》2008年第1期。

[7] 王宝恒:《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 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

[9] 谢飞帆:《新型城镇化下的工业遗产旅游》,《旅游学刊》2015第1期。

[10] 刘抚英:《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分类体系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1期。

[11] 黎启国、童乔慧、郑伯红:《工矿遗产概念及其分类体系补遗》,《工业建筑》2018年第8期。

[12] 汪秋菊、王玥、马钰莹等:《废弃矿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煤田地质与勘探》2022年第4期。

[13] 王明友、李淼焱、王莹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辽宁省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

[14] 佟玉权、韩福文:《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商业研究》2010年第1期。

[15] 邓元媛、卓轩、常江:《景观视域下城市工业遗产地价值评估研究》,《中国园林》2017年第11期。

[16] 汪秋菊、周佳丽、彭苏萍:《煤炭资源型城市矿山遗址旅游开发潜力测度与开发模式选择》,《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6期。

[17] 虞虎、王开泳、徐琳琳:《工业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研究及其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19年第5期。

[18] 徐拥军、王露露:《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研究:述评与趋势》,《学术论坛》2017年第4期。

[19] 叶仕安、杜芳娟、陈晓亮:《地方理论视角下矿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战略——以贵州务川汞矿为例》,《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年第8期。

[20] 王敏、江冰婷、朱竑:《基于视觉研究方法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探讨:广州红专厂案例》,《旅游学刊》2017年第10期。

[21] 林涛、胡佳凌:《工业遗产原真性游客感知的调查研究:上海案例》,《人文地理》2013年第4期。

[22]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3] 胡慧、胡最、王帆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特征及其识别》,《经济地理》2019年第8期。

[24] 胡最、邓运员、刘沛林等:《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 地理学报》2020年第4期。

[25] 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地理研究》2006年第3期。

[26] 胡最、刘沛林、邓运员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地理科学》2015年第12期。

[27] Juliet M.:《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6—59页。

[28] 袁树森:《老北京煤业》,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19页。

[29] Bethan Coupland,Nikolas Coupland:“The authenticating discourses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 in Cornwall and Wales”,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Vol. 18,No.4,2014,pp.495-507.

A Study on Gene Identification and Recreational Utilization Path of Industrial Culture in Abandoned Mining Areas

WANG Qiu-ju1,MA Yu-ying2,WANG Yue1,GAO Yin,ZHANG Bo1

(1.Tourism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 Management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3. Beijing Jingxi Ecolog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vestment Co., Ltd,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As a mining cultural site, what industrial cultural genes will be endowed with Jingxi Coal Mine? And how to inherit industrial cultural genes in its recreational utilization? These are urg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using abandoned mining areas.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 methodological system for industrial culture gene identification by integrating the Grounded Theory, the feature-based decomposing extraction method, pattern separating, elements identifying, structure analysis, etc. Taking the “one line and four mines” in western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industrial culture genes are identified and extracted from two major forms: dominant genes and recessive genes. On the basis of this, a path for the recreational utilization of abandoned mines is proposed.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urrent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may have omissions or missing problems in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the Grounded Theory to build a method system for industrial culture gene identification; abandoned mining areas have explicit industri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ographic environment, layout, main building relics and industrial achievements, and implicit industri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onsist of historic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culture gene, there are four recreational utilization paths of abandoned mining areas: objectivist development path, constructivist development path, symbolic development path and utilitarian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industrial cultural gene; abandoned mining areas; recreational utilization

[收稿日期] 2022-04-2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地方意义的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资源识别、模式选择和驱动机制”(项目编号:21YJA790052);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关闭煤矿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SKLCRSM20KFA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游憩化利用下废弃矿区地方意义识别、建构路径选择及驱动机制”(项目编号:42271255)。

[作者简介] 汪秋菊(1972—),女,黑龙江伊春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通讯作者:张波(1972—),男,山东鄄城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3)01-0042-09

(责任编辑 孙俊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