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北京大学李俊老师:生命科学也需要机器翻译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服务行业 Author 杨莹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随着技术发展,AI时代已然来临,各行各业都因此发生变革,翻译行业也不例外。人们不禁思考,机器翻译发展如此迅速,学生还需要学习外语吗?人工译员就要失业?面对技术的冲击,翻译行业的各个角色究竟如何自处,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一时之间众说纷纭。


为倾听不同的声音、了解行业不同角色对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关系的理解,我们进行了系列采访,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首位接受专访的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李俊博士——

对于“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这一问题,您持什么样的态度?

我觉得始终只能说是部分取代,不可能完全取代。不同的翻译活动有不同的目的和价值,机器取代的是比较浅表的信息沟通,精准度要求也不是那么高的,可以使用机器翻译。另外,机器翻译,其实我更愿意称之为翻译辅助技术,永远只是译者的辅助手段


能否就您所熟悉的医学领域中机器翻译的具体使用情况简单做一些分享?

医学领域翻译用到翻译平台、术语库、语料库。在长文本,如专著或专业词汇表(上万条)的翻译工作中,确保术语准确和一致性,几乎离不开翻译平台和术语库。既往很多此类工作未使用,带来很多额外的简单、重复劳动,使得投入产出比不高,未来期望全行业可借此提高效率。

此外,口笔译在疫情下的融合也为机器翻译运用带来市场。一些国际会议会收到讲者发来的录音录像,我会使用转写+人工校对+机器翻译+人工译后编辑流程+配音或字幕完成工作,这里面不带人工二字的,都运用了所谓“机器”,也即翻译技术。


医学领域的机器翻译可以替代人工翻译吗

在医学界,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但医生一直未被替代,因为医生比机器更能综合判断分析,更具能动性、人情味或者说人文关怀


您认为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给翻译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其一,需求方错误估计或过高估计机器翻译价值。我近年多次收到委托方审校润色译文的请求,但收到稿件后发现,原来待审校润色的译文是机器翻译的。委托方认为翻译已经完成,我发挥的是润色角色,价钱比从头开始翻译到递交产品要低不少。这一点需要全行业对客户进行教育。机器翻译译文不算是待润色的真正“译文”。

其二在于译者。译者如果不掌握机器翻译技术,那么就会落后在掌握技术的同行之后,甚至输给技术。毕竟有些委托方对译文质量要求不高,他们只求大意。这种活儿机器分分钟战胜人类。但出版级别的译文,机器永远干不过人类的。

第三是教育者,或者翻译院校,应该主动教学生技术。要考虑学生在技术产生的环境下如何在日后工作中做翻译。我的考试一直大多采取实践形式开展,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翻译辅助技术,因为日后他们自己做翻译就是这样的情况。一些考试可能还不允许学生使用技术辅助,可能是出于技术公平性、防止抄袭等考虑,将来希望有聪明人想出更好的考核方式,即在考核中融入对技术运用考察,又避免学生抄袭等弊端。


您是否发现机器翻译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学生对机器翻译的使用。学生对语料库有种误区,以为只要是库里有的搭配等现象,就可以用到自己译文中,这是片面的。一些专业文献,很多词汇有行业内固定表达,并未纳入语料库,这时候需要查找专业文献去阅读、了解其定义及在译入语中的通行译法。

再有一点是语料库质量及机器翻译引擎译文质量。不少同仁及学生反映说这两个东西质量有时不一定很高。高质量、代表性语料搜集及更新可能才是机器翻译最最重要的。有时机器翻译翻译腔浓重,可能是搜集到语料翻译腔就很重导致的。

李俊

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医学英语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医学翻译与教学研究会秘书长、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审稿人、北京市翻译协会会员。曾任《医院管理论坛》(北京大学主办)英文编辑。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医学社会学、区域与国别研究。


博硕星睿秉持着“技术赋能语言服务”的宗旨,力求向全行业普及翻译技术、推动语言服务生态发展,面向所有语言服务从业者、爱好者打造系列培训课程。继首届“人工智能与翻译技术”集训营成功举办后,很多学员老师(同学)建议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领域开展深入的学习。

为响应各位新老朋友的支持与厚爱,博硕星睿将于近期推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工作坊。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即可报名:https://war.h5.xeknow.com/s/46EINh  。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