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点击上方“深大社科学报”可订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习近平党内政治生态思想体系的

基本逻辑架构

王遐见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走向与命运。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员干部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政治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和诠释党内政治生态理念,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在理论逻辑上,以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规定党内政治生态可持续发展方向,以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推进政治生态整体协调有序,以干事创业的政治主体能动性强化党内政治生态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以良好政治主体素质保障党内政治生态场域风清气正。在实践逻辑上,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态主体行动路向及权力边界,把握多谋善断严把关的重大决策逻辑,把握兴利除弊扬正气的策略选择逻辑,把握守法积德治标本的行动路向逻辑。在价值逻辑上,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党内政治生态长期发展明确目标定位逻辑,为党内政治生态资源优化配置完善主体能效逻辑,为党内政治生态动态平衡健全质量监控逻辑,为党内政治生态功能拓展优化共享发展逻辑。以上三重逻辑最终形塑出思想先导-行动规范-功能效应三维一体推进的系统逻辑架构。

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态;政治主体;行为规范;以民为本;风清气正

作者简介:王遐见,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党建理论研究。


我国国际商事调解特区立法:

问题争议、解决机制及制度贡献

郭子平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我国国际商事调解相关法律实践以及各地自贸区相关机制探索正加速开展,但也面临着缺乏商事调解专门立法、主持商事调解的主体资质不明、和解协议执行路径不畅、缺乏跨境执行的审查标准等现实问题与挑战,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商事制度的发展及其与国际主流制度的接轨。新近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以特区立法及授权形式率先对商事调解作出专门规定,赋予了商事调解独立的法律地位,并创设了若干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制度举措:创新设立中立评估机制提升调解“效率”,引入司法保全措施确保调解“效能”,增设司法确认程序落实调解“效果”,提倡市场化自主发展推升调解“效益”,有效解决了商事调解的“四效”问题。国际商事调解特区立法的探索性、开创性、系统性建构,在立法理念、条款设计及至现实应用上对我国落地生效《新加坡调解公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调解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先期制度参考和经验探索,同时某种意义上也为世界范围内国际商事调解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国际商事调解;特区立法;和解协议;《新加坡调解公约》;跨境执行

作者简介:郭子平,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国际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


中国古代倚杖事象的诗意建构

殷学明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摘 要:倚杖事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频频出现,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诗性文化和诗歌形态。从日常扶行之物发展为触及灵魂、关涉生死的诗性之物,“杖”大致经历了神性(神之物)、人性(器之物)和物性(物之物)三次文化变迁,开辟了一条与西方宗教终极关怀不同的诗性生存道路。中国古代倚杖事象闪烁着神性、人性和物性的光辉,中国古代诗人以此创作出一批伟大诗歌,营造了“象事布文”的语境、“神用象通”的物境和“亲切不泛”的事境3种典型诗境,创造了动作诗意即时间(事)空间(象)化审美典范。与静态的物象不同,倚杖事象是诗人暮年返身牧心、人物合一的诗意动作呈现,它不仅真实记录了古人濒死的生命体验,还深刻揭示了华夏民族精神运动、时代更迭和文化焦虑的历史真相,其诗意性书写具有一般历史事象不能替代的价值。在物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倚杖事象对反思人与物的诗性关系、建构“物是人非”的诗性世界、树立“向死而生”的诗意人生具有诗论和生存论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倚杖事象;诗意建构;物语形态;诗性生存;诗境;动作诗意

作者简介:殷学明,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缘事诗学研究。


赋画双绝:魏璀《捣练赋》与

张萱《捣练图》

阳   清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作为语言和时间艺术的辞赋,可与作为视觉和空间艺术的绘画互文会通。魏璀《捣练赋》与张萱《捣练图》均产生于玄宗时代,其创作共性表现为以唐人“捣衣”事象为原型,通过厘清误读与生活还原,成为演绎盛唐文学与绘画“语图互文”、艺美互渗的经典文艺作品。魏赋与张画之所以俱臻绝妙,其关键在于艺术构思层面的“博见贯一”之功。抑又从艺术侧重看,魏赋以“闻砧”为线索来充分表现联想与传情,张画则主要通过拆解与重组、遮蔽与增设、再现与传承,全面展示“观物取象”之高超技法。从艺术个性看,魏赋可见“内省”之特色,特别注意融入“自我”意识以实现立意升华;张画则有“气韵生动”之亮点,可谓“神韵”与“动感”兼具并存。魏赋与张画卓然独立,交相辉映,堪称“赋画双绝”,客观上彰显了盛唐文艺精神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魏璀《捣练赋》;张萱《捣练图》;语图互文;盛唐文艺

作者简介:阳清,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艺术文献研究。


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文化企业

高质量发展

潘爱玲,王   雪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提升文化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推动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基于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构建衡量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标,并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文化传媒类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文化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从供应链的角度看,数字化转型能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其与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能力,突破供应链条的地域空间限制,提高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的匹配度。从创新链的角度看,数字化转型可以优化创意人才的管理方式,重构文化创新流程,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营销链的角度看,数字化转型可以拓宽文化企业营销的广度与深度,提高营销的效率与效果,打造文化产品消费体验的新范式。数字化转型能够对文化企业的供应链、创新链及营销链进行优化,从而显著推动文化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CEO的信息技术背景能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当文化企业为民营性质、拥有较多冗余资源及所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度较低时,数字化转型对其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未来,文化企业应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机遇,坚定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重视核心决策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数字化转型破解不同地域文化企业发展失衡难题。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信息技术背景;文化产业集聚

作者简介:潘爱玲,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司并购、文化产业研究;王雪(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并购与文化企业投融资研究。


文化数字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

时代方略

赵   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文化进步不断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形成了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为国家全面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多年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基础上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与百年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历程一脉相承,旨在更快更好推进巨大规模人口文化现代化、丰富新时代人民精神世界、促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和维护文化安全。实施以公共文化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为“两翼”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公共文化数字化大力夯实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之“基”,使中华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集成一体,有利于提供更具获得感的公共文化产品,有利于孵化、激发文化创新。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推动文化生产、文化内容和文化生活现代化,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伐。

关键词:文化数字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公共文化数字化;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强国

作者简介:赵东,历史学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化学与文化产业研究。


税收负担如何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

郭吉涛,骆更岩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部,山东  济南  250353)

摘 要:在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转型的背景下,税收作为政府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变革的关键力量。基于我国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税收负担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税收负担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企业数字化转型负向调节了二者的关系并使拐点向左偏移。具体而言,在达到最优临界值前,税收负担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数字化转型能够强化税负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反哺效应和激励效应;当税收负担超越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适配的合理区间后,提高税收负担会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此时数字化转型会加剧因税负过重导致的资源约束、削弱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提高违规行为的隐蔽性,增强税收负担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同时,税收负担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企业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和风险防控维度中,二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更显著。此外,在新兴和非新兴优势行业中,税收负担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均呈现倒“U”型关系,但新兴优势行业的拐点会提前出现。

关键词:税收负担;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优势行业;绿色发展

作者简介:郭吉涛,管理学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骆更岩,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工业技术经济研究院研究助理,主要从事数字经济研究。


数字经济减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

逻辑及效应

司增绰,李   燕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能够基于普惠性原则,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推动农业升级、增加非农就业、增强农村居民的创业水平等途径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减缩效应,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2个地级市数据,建立双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无论是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具有减缩效应,且东部地区的减缩效应最大。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点,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越强,且城镇化水平能够强化该效应,数字经济与城镇化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对本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收窄作用,还能够通过空间外溢作用缩小邻近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空间本地效应。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城乡共同富裕;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作者简介:司增绰,管理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李燕,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助理,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应用价值、现实梗阻与路径支持

王茂福,严雪雁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ChatGPT的横空出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引导着世界人工智能产业进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赛道。究其技术机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多模态的强大内容生成能力、持续性的人机对话互动模式以及通用化的技术应用拓展空间,以软件形态呈现使其得以被灵活地应用到诸多现实领域。数字乡村建设是国家在数字化背景下推进“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基于数字乡村建设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密切关联,其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挥社会价值提供了新的作用场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通用化多场景应用、优化乡村公共服务质量、驱动乡村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等应用价值。技术的运行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出现科层逻辑制约、过度追求标准化、数据信息悬浮、技术性社会结构变迁等实践困境,这抑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针对这些外部限制,应通过优化体制内多重关系、强化政企协同治理、提升数据信息赋能价值、培育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等路径加以优化,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乡村振兴赋能创造更大的可能性空间。

关键词: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乡村建设;数字技术;技术赋能

作者简介:王茂福经济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严雪雁(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治理、技术治理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关系契约风险的

生成、识别及防范

毛明明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关系契约是一种重要的合同制治理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关系契约的发生遵循了应对主体有限理性的补偿逻辑、实现不可验证性目标的工具逻辑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效益逻辑,然而关系契约在彰显强大应用价值的同时,潜伏的风险也在生成。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需求确立-契约缔结-项目实施-服务监管-绩效评估”过程中,购买主体、承接主体和消费主体间的“动机自利”“力量互嵌”“话语相离”可能会诱发关系契约在关系偏好上产生“利益筛选”风险,在非正式制度上产生“规则冲击”风险,在关系渗入中产生“任务错位”风险,在熟人圈子中产生“信任透支”风险,以及在关系庇护中产生“偏差掩饰”风险。为了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关系契约的善治和“政府-社会”间良性关系的形成,需要从公共服务价值层面的购买目标匡正与公众话语关照、伙伴关系价值层面的双维制度协同与多元利益调和、关系契约价值层面的信任网络构建与伦理精神刻画、治理能力价值层面的管理技术提升与购买机制完善等4个角度来加强关系契约的风险防范。

关键词:关系契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风险生成;风险识别;风险防范

作者简介:毛明明,管理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城乡治理与风险评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公共服务公私合作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区块链法律治理的问题、图式及路径

戴文骐

(深圳大学法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囿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特征与传统法律治理模式相冲突这种认知,以技术自律代替法律和法律融入技术治理这两种区块链法律治理典型思路均忽视了法的自主性在技术法律治理问题上的重要性。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通过记账在虚拟数字世界建立中心化的数据“时间表”,将数据展开为“记账之前”和“记账之后”两种时态类型;而法律系统兼具运作封闭性和认知开放性,其相对于全社会的特有功能是在时间向度上稳定规范性期望,该功能与区块链技术本质相互呼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急剧提升,出现了时间加速现象。与技术发展有关的认知性期望进路和与法律有关的规范性期望进路对复杂性化约来说同样重要。在承认科学系统与法律系统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区块链的法律治理通过建立系统间的共时性结构耦合机制才能实现。沿着区块链展开数据时态的可逆/不可逆以及通过/面向区块链的法律治理这两个方向可以构筑区块链法律治理的基本图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块链技术辅助法律系统运作以及结合区块链技术原理正确解释法律纲要成为区块链法律治理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区块链;系统论法学;法的自主性;法律功能;法律治理

作者简介:戴文骐,法学博士,深圳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研究。


家庭主义协商:代际实践韧性与中国

新型家庭共同体的形成

于志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伴随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发生及亲密关系的现代性变革,保持单身被诸多青年视为一种积极、自主的生活选择。然而,受家庭主义文化的影响,原生家庭是我国单身青年面临的最主要压力源,单身青年和原生家庭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在缺乏外部解决渠道的现实情况下,平等沟通、体谅子女、会做父母等家庭主义协商策略在推动父母逐步接纳并认可子女的单身抉择、帮助单身青年与原生家庭实现和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青年个体与原生家庭相互博弈和协商的过程中,代际实践的韧性逐步形成。单身青年与原生家庭代际实践的韧性彰显了家庭共同体的存在及其影响力,表明中国现代化变迁并未出现西方个体主义去制度化的特征。亲密情感的价值认同与自我体验成为满足个体诉求与实现家庭整合的重要力量,这不仅展现了既定制度伦理规范之外家庭主义文化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也体现了中国式家庭亲密关系变迁的新近趋势。尽管家庭亲密关系中的代际实践彰显出中国家庭主义文化的特殊性,但其背后也暗含着全球个体化时代亲密情感认同的普遍性,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与家庭和谐共生的多元模式。

关键词:单身青年;亲密情感;代际关系;家庭主义;个体化;新型家庭共同体

作者简介:于志强, 社会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家庭与性别研究、青年研究。


蔡元培与近现代中国哲学史书写:

以对“系统”的建构为中心

龚   颖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通过对蔡元培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0年)及其相关文献的深入细致考察,可以发现蔡元培十分重视对传统伦理思想之“系统”的寻绎与建构。他对“系统”的寻绎与建构的实践早于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蔡元培建构的新“系统”主要体现为:构建起一个包括“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清代”四大阶段的新分期法;明确指出二程是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关键环节,强调程颢、程颐二人的思想差别造成了后世朱学、陆学二分之大势。这些成果使蔡著《中国伦理学史》在中国哲学史书写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先驱性意义和承前启后的地位。《中国伦理学史》是在融会贯通中国古代思想、转化利用德日等同时代国际学术界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名著,作者蔡元培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取舍有度,融贯创新,堪称典范。

关键词: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系统”;近现代中国哲学史书写

作者简介:龚颖,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日本思想史研究。


慈善、公益与商业:在利他与利己之间

李   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慈善活动是一种出于自由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的道德心理基础在于“爱”和“同情”。“爱”要求人们把增进他人的利益当作自己行为的目的,“同情”使得人们把这种利他行为扩展到陌生人之间。由此,慈善是可能的,但慈善并不是必须的。慈善既不是法律义务,也不是道德义务,不被制度和舆论所要求。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慈善活动逐步转变为能够吸纳更多资源的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目的在于推进公共利益,通常要求中介组织的参与。公益活动也要讲求效率和持续性,但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之间仍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而处在公益和商业之间的组织形式——社会企业,其含义应得到严格界定。社会企业可以借助融资、贷款、市场营销等商业手段,但其终极目标是“公益”而不是“利己”。在具体法规上,应该从资金及利润的分配和用途上对社会企业的相关活动进行严格的规定,否则就为一些组织以“公益”之名行“利己”之事开了方便之门。

关键词:慈善;义务;公益;商业;利己;利他

作者简介:李石,政治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分配公正、中国政治研究。


中国海洋素养:理念、体系与逻辑演进

刘训华1,2

(1.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中国海洋素养是指国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体现中国发展特征并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与海洋相关联的知识、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总和。中国海洋素养体系的构建应符合中国国民和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突破欧美海洋素养“七原则”单一自然科学取向的局限性,充分考量海洋的社会属性、人文属性、科学属性和生态属性。中国海洋素养以“人海和谐发展”为价值指向,包括社会参与、人文情怀、科学探索和生态互享4个维度,表现为主权意识、海洋社会、法治思维、文史底蕴、海德锻造、厚植海美、科学精神、探索海洋、勤于实践、人海共生、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等12项具体素养,并形成24项表现形态。中国海洋素养的演进体现了三重逻辑:一是国家推进逻辑,二是课程推进逻辑,三是活动推进逻辑。大中小学校及社会机构在推进海洋教育过程中,应以培育中国海洋素养为核心,以“人海和谐发展”为价值指向,形成目标、过程、评价与效益相互作用的完整闭环。

关键词:中国海洋素养;海洋教育;海洋文明;海洋强国战略;推进逻辑

作者简介:刘训华,历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研究员,海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与海洋教育研究。


黄河文化的多元特质与一体意识

田宝祥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作为中华文明地缘、血缘、族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精神符号象征,黄河文化是以黄河流域为载体、以黄河儿女为主体、以黄河故事为纵深,由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构成的多元一体的历史性存在与综合性文化。在与平原文化、高原文化、山地文化、丘陵文化等地域性文化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多元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一体意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接纳苦难与不幸,并在苦难与不幸中积蓄力量、孕育智慧,助力个人的自由发展和集体的壮大,也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性与契机。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连接黄土地、黄种人,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与河、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依循“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原则性。从多元特质到一体意识,可知黄河文化一方面坚守着农业伦理的价值阵地,一方面则展露出激扬、变革的精神气质;可知黄河文化正处于现代性变奏与历史性转型的重要阶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下愈发显现一统性、包容性的整体态势;可知黄河文化、华夏文明的一统性、包容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多元一体的观念结构内在相契。

关键词:黄河文化;多元特质;一体意识;一统性;包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田宝祥,哲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哲学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研究。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公 众 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755-26534976

投稿邮箱:sdxb@szu.edu.cn

官方网站:https://xb.s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44—1030/C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深大社科学报

延伸阅读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大社科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