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1~12期总目录 (总第323~334期)


特别企划






当代青年审美的多元嬗变与追寻

“美”与“丑”:青年审美价值观念的嬗变、冲突与引导/朱强 施慧琳/1-5

“分”与“合”:青年审美的代际差异及嬗变/初颖/1-12

“风”与“疯”: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狂欢/张寒/1-21

青年审美的时代融合与再造——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分析视角/李鑫磊 林樾/1-28

元宇宙世代与元宇宙时代  

“元宇宙世代”的属性、开启与发展——基于世代理论的青年社会学研究/毕斯鹏  吕鹏/2-5

情感、空间与身体:元宇宙视域下青年群体情感危机的消解/刘芳 吕鹏/2-15

元宇宙:数字时代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共生/张茂元 黄芷璇/2-23


青年消费新形态  

“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建构——基于文化“工具箱”理论的研究/任杰/3-5

新消费文化何以影响Z世代:机制、风险与应对/王斌/3-14

情感拟像:青年豢养宠物的情感消费现象研究/卢娜娜 李桂平 /3-22


社会变迁下的亲职身份建构     

人口负增长时代亲职双向实现的社会问题与制度支持/苏明月/4-5

弹性工作下青年创业女性的母职实践——长三角地区创业女性工作-家庭关系探索/周海燕 计迎春/4-11

抖音上的关爱父职:常人榜样与引流变现/王向贤 郝晓宇/4-21

父教问题辨析——兼论家庭教育分工原理/洪明/4-30


特点、变化与选择: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特点、变化与差异研究/岳昌君/5-5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谢倩芸/5-14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基于北京某高校的质性研究/黎娟娟 黎文华/5-25

“上岸”偏好:一流高校毕业生走向体制内的就业选择——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洁 翁馨/5-34

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及政府回应研究——基于全国网络问政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刘杨 李锋/5-42

互联网舆论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认知的误导与对策研究/张刚生/5-51


“双碳” 目标下的青年环保意识与实践   

互联网情境中青年低碳实践的游戏化驱动:模型、演变机制与伦理反思/李婷 范丽娟 王辰光/6-5

我国青年环境关心的变迁演替——基于CGSS2003—2021的数据分析/卢春天 卫子昊/6-15   

青年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路径和特点/王思丹/6-24


青年睡眠问题研究    

时空视域下青年产业工人的睡眠节律与生成机制——基于对重庆市20位产业工人的访谈/陈纬 陈书妮 兰荷伊/7-5

“望子成龙”与青少年的睡眠剥夺——基于CEPS2014—2015的实证研究/赵青矣 吴英发/7- 15

手机如何妨害青少年的睡眠——基于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李晓静 刘畅/7-26


住房对青年发展的影响研究      

从安全规范到抚养体验:住房对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魏万青 马静/8-5

父辈住房差异如何影响青年初职获得?——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于皓 方长春/8-14

安居何以安康?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获得与健康不平等/李荣彬/8-23


从“单身青年”到“单身社会”的态势演进及衍生风险    

中国单身青年的规模、特征及其演进态势/李婷 郑叶昕/9-5

理解“单身社会”:演变轨迹、生成逻辑与应对策略/何雨/9-16

解放的烦恼:单身女性的生成机制与风险挑战/陈雯/9-25

国内外单身比较研究:法律实践与道德困境/张晓冰/9-32


青年生活方式新趋势研究     

从消费特点看当代都市青年生活方式转型——以数字平台为观察对象/刘怡然/10-5

节奏分析视域下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基于武汉BMX跳东湖的案例研究/丁一吟/10-12

互构、互信与互驯:都市青年智能手环实践研究/姚俊臣 蒋宇楼 元英/10-21

“诗与远方”:都市青年的露营实践与浪漫主义异托邦的生产——基于2022年西安市的田野调查/兰凯伦/10-30  


青年社交的转型与演变      

现代性视阈下当代青年的碎片化社交行动研究——以“找搭子”为例/刘航/11-5

断裂与弥合:数智时代Z世代“轻社交”行为分析/孙寿涛 张晓芳/11-15

当代青年网络社交流变特点分析/李勃/11-23


县域青年的生活革命    

城乡两栖者:小镇青年的生活方式转型——基于闽西南Y镇的田野调查/吕德文/12-5

县域家二代生活方式的“中产化”转型/雒珊/12-14

“进城宝妈”的新生活伦理及日常实践/张一晗/12-23


理论探索






时间的过度道德化——一个理解青年时间焦虑的视角/郑小雪/2-31

隐性啃老的中年危机:夹心世代的代际互惠与青年自觉/苗国/3-30

“底层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问题——阶层突破的评价社会学视角/刘铖 陈鹏/5-59

当今青年多重边际人角色困境与超越/沈杰 陈玉真/6-33

世代概念建构的全球性与民族性——以Z世代流行为中心的考察/朱峰/6-42

断裂与重构: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的自我指称与身份认同/樊小玲 陈祉睿 邓颜/7-34

青年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复兴的青春路向/叶子鹏 郑宜帆/8-33

短视频对青年乡土记忆的建构路径/王豫阳 谢素军/9-43

“非升即走”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及反思/沈东/11-31

消失的附近:当代青年社交障碍的类型学分析/林媛媚/12-33


青年工作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青年在场/谭杰/1-35

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机制的理论探源与内容体系/马金祥/2-39

纠结与治愈:青年精神内耗的表征、根源与应对/王乐乐 李伟/3-40

数字经济背景下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王思霓/4-36

谁能赢得青年?——基于意识形态的三维推演/贾彦峰/6-51

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及当代启示/宋德孝 崔宏业  /8-43

政府治理绩效对中国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杨慧青 彭国胜/10-37

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研究/赵联飞/10-48

青年“自找苦吃”的价值内涵、历史脉络与现实观照/游志纯 朱美燕/11-39

我国年轻干部公共服务动机缺失现象及其对策研究/邓帅/11-47


实证调研






“致富梦”与“青春饭”:互联网“大厂”青年的不稳定工作/严霞/1-44

双向疏离与文化互嵌:青年农民工在县域城市的文化融入/朱涛 郭星华 /3-48

住房产权与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三种效应的检验/郭小弦 周星辰/3-57

我国大城市年轻人口的婚姻推迟趋势及其影响研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陈蓉/4-43

亲子分离与身心健康:家庭结构的长期影响/刘浩/4-53

青年劳动者失业焦虑的变动趋势及其治理机制——基于职业技能培训视角/柳建坤 曾煌烽/5-68

应对被动单身:县域体制内大龄女青年的行动策略及其影响——基于中部Y县的实地调研/刘敏 熊琼/5-78

“开窍”与“自救”:基于网络民族志的“二本学子”学历突围历程研究/李伟 邬志辉/6-62

“学术民工”还是”知识精英“:高校青年教师劳动过程的多维审视/罗亮 李泓桥 史家宁/7-41

代驾司机数字劳动不稳定性的算法形塑机制及其主体应对/邢朝国 李季垚/7- 49

媒介化视角下直播中的双重关系:虚拟主播观众群体付费行为研究/宋志锐 蒋俏蕾/8-51

不“立业”难“成家”——青年-成年转变中的就业状态与婚育行为/潘修明 张春泥/8-61

转型理论视域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与生活状态分析/刘保中 臧小森/9-51

“Z世代”群体道德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态度-行为差距成因分析/刘蒙之 王麓乔 张瑞杰/10-55

“技术-关系-健康”视角下的互联网使用与青年世代健康/郭未 马炬申/11-55

近十年来青年的国家实力感知与国家认同变迁——基于CSS2013和C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陈国华/12-40

无债一身轻?——房产、住房负债与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徐旻霞/12-48



典型研究






新型青年自组织与公共空间再造——基于706青年空间的考察/杨春 郭良文/1-52

“培养名校生”:新世纪中国乡土家庭的学业精神与育才策略/王兆鑫/1-62

相伴式同居:转型期中国青年亲密关系的另类实践/于志强/2-49

农村新生代青年的生育意愿及其转变动力——基于皖南Y村的田野调研/李永萍/2-59

返乡青年短视频实践的逻辑机制与数字内生性建构/周孟杰/3-67

农村籍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来自“关键场域”的解释/许又姜宇/3-76

青年用户算法感知中的技术意识和社会意识——基于用户主体性视角的分析/晏齐宏/4-61

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基于浙江省L村青年群体的田野调查/奚路阳 王管/4-7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返乡农民创业及其对农业转型的影响/周娟 万琳/5-87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女性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研究——以川西平原农村为例/袁明宝/6-70

组织性依附:青年职业农民自我发展的实践困境及其策略建构/罗昊/6-78

农村青年后备干部的发展困境及其生成逻辑——基于武汉市J区M街道的田野调研/孙锦帆/7-57

网络谣言反向代际传播及其运作机制探究——基于 68 个微信家庭群的分析/黄建华/7-67

“何以为家”:流动性社会下青年数字游民的地方感研究/徐琳岚 文春英  /8-70

青年骑手公众形象的矛盾解析与意义重构/栾淳钰 杜葳/8-80

技术分工与青年IT程序员的职业流动/汪建华 何冠霖/9-61

以厂为“家”:外来青年男工的劳动选择与城市化逻辑/邱婷/9-69

赛事作为记忆、圈层与专业:重构电竞主播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分类研究/赵瑜佩 吴婉妍 汪宇新/10-63

逆向锚定,社会表征的另一种形式——以对F工房居民生育焦虑的经验考察为参照/王海亮/10-74

“平台-中间商-劳动者”视角下直播公会劳动实践研究/刘倩/11-67

“云端的家”:留守家庭青年抖音实践中“家”的建构逻辑——基于对皖北D新村的考察/孙文 马梅/12-58

青年精英与乡村内源式发展——基于湖南M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田野调查/谢小菲 卢春天/12-68


青年现象






“情感”捆绑“交换”:虚拟趣缘社区中女性青年交换行为研究/欧芃瑞/1-70

“绩点游戏”:大学生“卷绩点”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基于异化理论的视角/展宁 崔志源 金敏/1-79

漫游:加速社会青年群体的减速实践/蒋宁平 杜京蔓 王邵佳/2-69

会员消费:青年群体数字内容消费现象透视/付森/2-76

村干部年轻化与基层治理变迁——基于“走读干部”现象的考察/黄思/4-81

夫妻共进退:中西部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策略与实践困境/朱茂静/4-88

理解“社恐”:青年交往方式的文化阐释/段俊吉/5-95

身体圈禁: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年女性的负面身体意象生成/刘瑀钒/5-103

 从“无名之辈”到“消费新贵”:“有钱有闲”的小镇青年/肖德恒 许进龙 /6-85

社交媒体与女大学生的“理想美”建构研究/田甜/6-94

去内卷化:当代青年的“反向生活”及其社会机理/胡小武 向江渝/7-76

搭子社交:当代社会青年新型社交趋势与形成逻辑/王昕迪 胡鹏辉/8-90

迷失抑或救赎——当代青年“求神拜佛”现象的群鉴、成因与对策/夏俊革/9-77

空巢青年养宠物行为的社会建构逻辑/石娟 卫小将/9-87

家庭教养模式、流动距离与“小镇做题家”心态的生成/周新成/10-83

脱嵌与迷惘:“间隔年”青年的另类内卷实践/李春瑶/11-74

何处是岸:当代青年“上岸”思潮建构与自我生平实践反思/周恬恬 苗国/12-76

亲密为何遇冷:青年网络相亲中的情感逻辑及困境剖析/张睿 许友君/12-86


青年文化






异托邦视预下CP社群的运行逻辑研究/刘诣/1-87

从情感劳动到情感交易:虚拟恋人的情感商品化实践/林仲轩 吴奇利/2-84

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结果效应——基于内部动因视角分析/刘天元 贾煜/2-93

近三十年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变迁研究/陈赛金/3-83

圈地自萌或破壁生长:古风音乐的亚文化发展矛盾/曾昕/5-111

帐篷里的远方: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兴起的文化透视/孙志鹏 徐锦秀/6-103

“游戏的人”:青年的剧本杀游戏狂欢及其形成机制/刘森林/7- 85

不如吃茶去:当代青年的“治愈”心理体验/闫冰玉 吴建平 权明晓/7-93

青年“内卷文化”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应对之策/毛奕峰 王岩/10-92

内在生成、外部构建与群际互动:青年亚部落生态形成的三重线路——基于某高校学生团体田野调查的分析/杨光/12-95


研究综述






西方数字游民研究述评与中国启示/姚建华 杨涵庚/11-81



就业创业






斜杠青年的职业身份建构研究——以斜杠健身教练为例/牛天/1-96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与引导——基于“混合四因素模型”的分析/邹佩耘/1-105

青年“乡村CEO”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现实困境和策略选择/郭世平 毛丽霞/2-101

返乡创业青年女性的短视频赋权与性别角色协商/吴菲/8-96

重新认识平台:高机动性群体与交互式治理——基于短途货运司机的考察/廉思 张宪/9-95


大学生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双创竞赛对青年学生创新动机及感知的影响研究/陈蕴哲 李翔/2-109

接管空间、对抗规则与建构仪式:大学生对手机的课堂驯化实践/汪雅倩/3-90

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的透视与解析/车淼洁/4-97

大智若愚抑或躺平任卷?——“反向考研”的类型学考察与生成逻辑/常成 徐冉/4-104

高校学生会官僚化问题的生成逻辑、个体应对与解决路径/郭一凡 何家琪  /6-112

女性教育突破与学历攀登——对中国(2001—2020年)本硕博教育性别逆转现象的研究/刘江 张文明/8-104

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危机检视、泛起成因及消解/陈圣军 毕红梅/8-113

数字工厂里的旷野:Z世代大学生线上自习的文化透视/洪晨/9-104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个体时间焦虑——基于延期毕业博士生的实证研究/崔志梅/10-100

短视频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10305名青年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艾楚君 孙淑雅 马钰莹/11-90

平庸的优秀:大学生量化评价中“分数至上”现象研究/胡艳婷/12-102


青年教育






冲破樊篱:弥补性资源、底层文化资本与寒门子弟教育获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研究/李佳丽 郑磊 聂倩/3-100

家庭教育的力量: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校园欺凌?/朱晓文 王凯丽 任围  /3-108

机会结构与高考专业选择/徐媛媛/4-111

远程养育:信息技术与人口流动对子女养育的叠加影响/高修娟/7-104

社会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路径分析——基于江苏省N高校的实证分析/蔡颖蔚 余鸿飞/9-112

“90后”新手妈妈的数字科学育儿实践——以小红书睡眠训练A社群为例/苏熠慧 管泽旭 颜小林/10-109

我国青年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回报变迁——基于年龄、时期和队列的视角/袁媛 张文宏/11-97

“45度青年”的生成机理及其引导路向/杨仲迎 薛力宁/12-112


国外研究






家庭政策与青年群体的结婚、生育意愿:日本经验及其启示/龚顺 王森浒  刘川菡/1-113

欧洲政党青年组织的主要特征、工作举措及经验启示/鞠豪 苗婷婷/7-110

从“青年震荡”到“哥布林模式”:欧洲青年的社会参与与欧洲社会发展环境分析/马峰/11-10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青年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