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欧洲需对丝绸之路作出回答”
2018年8月24日德国之声:5年来,中国一直在建设新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动议"(BRI)。据中方称,将在全球范围向基础设施建设总共投资一万亿美元,扩建贸易通衢,继续振兴中国的经济。丝绸之路的终点目前在欧洲。中国也在匈牙利、希腊以及欧洲的边远地区黑山和塞尔维亚大举投资。欧盟是否有对策?
鲁德华(Moritz Rudolf):我认为,欧盟沉睡了很久,慢慢苏醒了。人们曾以为,可以依赖屡试不爽的手段。现在,人们放弃了这一想法,开始考虑对奠基于基础设施投资的丝绸之路动议做出回应。
德国之声:不过,从欧洲的角度看,丝绸之路项目有何不当之处?
鲁德华:我想,如果涉及的只是基础设施的扩建,从客观上讲,它有好处。但这只是该动议的部分视角。事情还在于,它关系到若干官方的一带一路动议文件上就写着的:中国要确立各国都须遵守的全球标准。就此而言,欧洲至少将面临一个巨大挑战。
德国之声:中国如何确立自己的标准?
鲁德华:在中国与不同国家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大都有一条款:一旦有争议,适用中国法律。在丝绸之路动议框架内的经济项目,最终完全依据中方提出的条件、多由中国企业、中国劳工根据中国法律实施,遇有争议,由中国仲裁庭裁决。而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家门口。扩展中国仲裁庭构成该动议目前的重点。此举并非不同寻常,强盛起来的国家都这么做;现在,自信满满的中国不过是照此办理罢了。
德国之声:中国也试图借丝绸之路动议以新价值观统领世界?
鲁德华:丝绸之路动议中,字里行间充满价值观的内容,而它们部分地与西方的自由价值观相悖。中国毕竟是一个威权型国家,对世界的看法相应不同。比如,在个人权利和集体人权的关系上。什么是目标?个体公民应扮演中心角色吗?还是应将"发展权"作为最高目标?中国的回答很简单:发展应处于中国全球化愿景的中心,个性化的人权扮演从属角色,并且,官方文件和中国政府均不提及。而这与欧洲模式完全对立。更有甚者,中国政府新近还表示,要把"中国智慧"和方案推向世界。
德国之声:这个中国政府称为丝绸之路动议的"百年项目"中,欧洲有多重要?
鲁德华:可以把"中国制造2025"战略视为丝绸之路动议的组成部分。该战略的一大目标是,将高科技领域的价值创造拿到中国去,并在中期将技术标准推向世界,确立全球标准。丝绸之路是推进这一战略的一大工具。有内部文件证实,现在,中国方面考虑不再使用"中国制造2025"这一提法,因为,中方知道,这一提法导致欧洲人不快。我想说的是:中国人知道,他们需要欧洲人。不过,如何让欧洲国家、尤其是欧盟信服这一动议,在这方面,中国人依旧困难重重。
德国之声:然而,很明显,通过丝绸之路动议,产生出了对欧洲企业的重大挑战?
鲁德华:对于德国和欧洲企业而言,中国竞争对手自然拥有国家的巨大支持。在中国,国家和国企 的利益相近,并因而得到共同推进。在欧洲,这样的携手合作属于凤毛麟角,因此,对欧洲企业来说,要抵抗中方的这种做法,自然就更加困难。此外,欧洲人批评中方,在第三国进行的丝绸之路项目公开招标程序中,欧洲企业受歧视,并且,不符合欧洲的透明化标准。
德国之声:在《商报》今年4月报道的一份文件中,27个欧盟成员国以相对严厉的措辞批评了中国。该文件指出,丝绸之路动议与欧盟贸易自由化日程背道而驰,使力量对比关系有利于获得补贴的中企。这一批评是否产生了效果?
鲁德华:中国人知道,要说服欧洲国家赞同这一动议,非常困难。要是能让欧洲也参与其中,这可是中方的一大"积宝"。不过,涉及透明性和可持续性领域,中方不愿接受欧洲标准。目前,双方未能就共同基础达成一致,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欧洲方面和中国方面才能在第三国携手合作。
德国之声:难道中国人不能说,"好吧,那我们的丝绸之路项目干脆就不要欧洲人了"?
鲁德华:他们是这么说了的,而且越来越频繁、口气也越来越自信。但是,我认为,他们还不能这么做,而且,(中国)政府其实也知道这一点。中国的软实力和中国标准还远远不足。我相信,为时尚早。若从中方的角度看,欧洲人现在入伙更好,因为,再过几年,中国人就可以自己上路啦。
德国之声:您认为,是否存在着中方试图通过投资获得在欧盟的政治影响的危险呢?
鲁德华:黑山共和国对中国的依赖已经很大。匈牙利也是那么一个国家,巧妙利用丝绸之路动议,在欧盟和中国之间捞足好处。去年,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希腊与所有其它欧盟国家不同, 未批评中国的人权标准。大家知道中国在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有多大。欧洲国家不得不在欧盟价值和中国的投资之间掂量再三,从而常常导致出现这一情况:当事国会仔细考虑如何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公开表态。
德国之声:在16+1机制框架内,中国也同中、东欧国家谈判投资事宜。中国是否会试图借此分裂欧洲?
鲁德华:我不认为,中国人有目标地试图分裂欧洲,从而削弱欧盟。这一点,欧盟成员国自己就在做了。当然,北京利用欧洲的虚弱,推进动议。然而,照我看,若能与布鲁塞尔达成某种妥协,对中国领导层而言,就是一个较大的成功。不过,我目前对此还非常怀疑。但欧洲需要对丝绸之路有一个经协调的欧洲答案,以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应对该动议。在丝绸之路动议问世5年后,这一点也已非常必要了。
鲁德华分别在德国和中国上过法律和经济学专业。在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工作数年后,他组建了取名为"欧中桥"(Eurasia Bridges)的咨询公司。由此,他有意在中国和欧洲之间扮演中立的知识中介者角色,向中国和欧洲的企业提供咨询,使它们能从在欧洲、中国及第三国的丝绸之路项目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