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屡败屡开的中国性文化博物馆
2018年7月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性",在公共视野中仍是个充满禁忌的话题。《世界报》周日版刊登该报驻华记者走访中国首家性博物馆的长篇报道,题为"云雨之戏"。
"博物馆的创办者--社会学家、性科学家刘达临说:'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在我们社会里仍然根深蒂固'。不过对他的新博物馆和其中1000余件展品来说,环境似乎是完美的:它坐落在一个名叫东方盐湖城的景色优美的旅游景区里,掩映在(江苏常州)茅山寺庙群中,距离上海3个小时车程。……门牌号码是69号,象征阴阳--雌雄两性交融的基本原则。"
报道写道,博物馆的所有展品都是古董。有绘制在小瓷瓶上的交媾图,为新人在新婚之夜提供"指南";展示男欢女爱的两千年的古老陶瓷;根据2500年前的《素女经》制作的表现不同性交体位的精美陶俑;墙上悬挂的卷轴和绢画则是古代春宫图。
"站在这些画前面的大多是青年男子,不停地用手机给展品拍照。'我们这里的参观者70%是男性',一位讲解员说。门外,一位母亲正竭力将5岁的儿子拖走。'不要进去,里面有大老虎'。
刘达临对这样的恐惧已经习以为常。这里当然是不允许未成年人参观的。1973年就加入共产党的刘达临,一直面对来自意识狭隘的行政部门、思想僵化的民众和满嘴道德人士的种种阻力。自从1982年担任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以来,刘达临已经开办过5家博物馆,其中3家后来因入不敷出或行政部门的刁难而关闭。1999年,他在上海南京路上的性文化博物馆建成后,却不允许挂牌宣传。……20个月后,博物馆倒闭关门。"
文章接着写道,1989到1991年,在官方的支持下,刘达临对2万人进行了一项性行为问卷调查。他发现,对身体的无知和过时的传统观念仍十分普遍。有几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甚至表示,他们从未有过性生活。"性高潮"这个概念更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研究报告的结论是,中国社会对待性的态度是:保守、封闭、视而不见。
"这成为刘达临研究中国性传统和哲学、搜集展出情色文物的动因。这一过程中,他游弋在官方打击色情扫黄运动的灰色区域。迄今,他收集了4000多件展品,这是古代中国性文化历史最大规模的收藏。刘介绍说,其中甚至包括30多件大型的阳具石雕,有些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极其古老和罕见的艺术品,'没有人敢买这样的东西,我买下的价格出奇的便宜。'
在如今的中国,刘达临认为有两种趋势:一是官方继续维持的清教徒式的姿态,另一种是年轻一代所要求、并身体力行的完全的自由。……86岁的刘达临计划在距上海120公里的南通再开办一家新博物馆,于2019年开放。新馆名字叫'生命博物馆'。他说,对性的开放态度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没有性,就没有生命。"
瑞典小城对中国投资说不
《新苏黎世报》关注了瑞典一个小城镇面对来自中国的巨额投资陷入的两难境地。题为"一个瑞典小城的诱惑"的报道写道:当得知一个中国投资财团的计划时,瑞典西海岸小城雷赛基尔(Lysekil)的市长当时肯定觉得,"来到这里的是带着大礼物袋的圣诞老人,里面有一条新公路、新铁路、一座飞架峡湾的大桥、学校、对医院、老人院的投资,就业机会。甚至北欧最大集装箱港口的前景也包括在内。……他只需点头同意。"
"在中国,这或许是可能的。可在瑞典,对如此大规模项目的讨论却是需要时日的,更不要说获得各种必要许可的程序了。在雷赛基尔,当局看来想尽量把这件事保密,但后来还是被捅出来了,并立即引来反对意见。"
地方层面,有人反对大规模开发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在瑞典全国层面,则有人担心通过巨额投资项目,中国可能对政界施加影响。最后的结果是:"雷赛基尔不会建设新港口,中国的投资商队继续前行了。市政府在其网页上告知,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这一事件引发的'负面关注'。"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